中国气象局南海(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全景。广东省气象局供图
技术人员正在维护中国气象局南海(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海上综合观测平台设备。广东省气象局供图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山阁镇那际村果园的荔枝熟了。周泽佳摄
从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莲头半岛出发,乘船向广阔的南海挺进。防波堤以内,风平浪静,尽显海的浪漫;防波堤以外,波涛汹涌,船随之飘摇颠簸,让人不由得心跳加速,双手紧抓船舷。
“今天的风只有五级,可以上塔。”面对风浪,茂名市气象局技术人员詹国伟显得格外淡定。他的目标在距海岸线6.5公里处的海面上,那是一座海面以上高达35米的“大铁塔”,也是中国首个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平台。詹国伟的任务是从起伏不定的船上攀爬上塔,再沿着10米风杆一步步挪动,去更换出现故障的超声风速仪。
这样惊心动魄的画面,在常年参与海上作业的工作者眼中已是寻常。“设备的日常维护不容易,从零开始建设这套海洋气象观测体系更困难。”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黄健告诉记者。
从无到有,观测体系创一流
黄健所说的“观测体系”,指的是中国气象局南海(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下称“博贺基地”)。博贺基地由“陆地-近海-浮标”三部分组成,除了像铁塔一样的海上观测平台,还包括海岸陆基观测基地和海洋气象浮标。
坐落于莲头半岛东侧的博贺基地,都观测些什么?原来,这里是台风、暴雨、海雾、破坏性海浪、风暴潮等气象灾害的多发区,每年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台风约有1.6个。博贺基地要观测和研究的,就是南海北部区域的一系列海洋灾害性天气。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毕雪岩向记者分析道:“以台风为例,台风影响条件复杂,移动路径多变,登陆时还会受到不同地表和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台风的预报精度,通过系统的观测研究,摸清它的脾气很重要。”
在灾害天气多发区域开荒拓土、下海立基,难度可想而知。黄健记得,早在筹备建站的2007年,博贺基地所在地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海滩。员工公寓没建起来,黄健和同事们只能住在临时的工棚里,台风来时,工棚的房顶被强风卷起,再重重砸下。“每到台风来时,我们就用铁丝和钢缆加固房顶,把板房捆成‘粽子’。”黄健回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