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缘相邻、水气相连,近年三省一市“四手联弹”,不断强化区域污染协同治理和联防联控,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三角人同守一片天、共饮一江水,彰显着跨域一体的合力,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说:新安江 方有来/摄
从“三家分治”到联合保护
长三角湖荡水网密布,“治水”是重要课题。太浦河作为太湖流域最大的人工河道之一,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故以其起讫点命名为太浦河,全长约57公里,流经沪苏浙两省一市。
69岁的潘根龙打小生活在太浦河边,是嘉善县姚庄镇银水庙村村民,也是太浦河水源地义务巡查队队长。巡查的银水庙村境内河段,不仅是嘉善、平湖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上海金泽水库取水口所在地,如同沪浙边界区域共同的“水缸”。前些年,太浦河遭遇污染之困,并且因为“三家人”分治而问题频发。
2019年11月1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为三地联手治理母亲河带来契机。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把太浦河打造成一条水质稳定在Ⅲ类水的清水廊道。通过联合河长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推进河湖综合治理、落实重点项目协调推进等,三地协同治水,打破治水行政区域壁垒,由各自为战转向协同合作、共治共享,形成区域治水一体化格局。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潘根龙感受最为深刻。“以前三不管的地带,现在成了三地联合巡查的重点对象,守护的这湾碧水愈加清澈了,大家的感情也更亲了。”
跨省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双赢
来自大别山六股尖的一滴水,汇成清澈的新安江,最终形成千岛湖。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在安徽、浙江落地,成为全国生态补偿“先行者”。
试点启动以来,安徽新安江流域累计获得补偿资金67.5亿元,撬动新安江流域治理累计投资超过200亿元,新安江流域出境水质总体为优并稳定向好,下游千岛湖水质实现同步改善。“新安江模式”在全国18个省份、13个流域复制推广,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创新。
如今,共抓长江大保护、开展“十年禁渔”跨区域联合执法等跨区域协作已成为常态。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联合制定《太浦河流域跨界断面水质指标异常情况联合应对工作方案》,确保下游饮用水源地安全;江苏、安徽推进两省交界地区12个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江苏南京、镇江和安徽马鞍山协同制定《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为了留住“长江的微笑”,推动全生命周期联动保护……三省一市合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