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别大的新疆“挖呀挖呀挖”,人民日报记者看到了啥?
5月的新疆,一路繁花相送,满目枝繁叶茂。连日来,人民日报记者杨烁壁、李亚楠、向子丰深入践行“四力”,赴伊犁、塔城、和田等地采访。近日,“追着花儿看新疆”系列报道连续3天登上人民日报要闻版。记者挖到了哪些好故事,故事背后有哪些看点?一起跟随记者笔触看看吧!
“花样”多、增速快、绿能足
看高质量发展成效实
甜叶菊叶是一种天然优质植物甜味剂。曾经,每公斤甜叶菊叶只能卖十几元钱。有了提纯技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三宫乡的企业可以就地生产甜菊糖苷。产业链延长了,甜叶菊叶的价格水涨船高,每公斤能卖近300元。
甜菊糖苷生产车间。人民日报记者杨烁壁摄
无独有偶,芦草沟镇四宫村引进精油加工企业,逐步形成从种植、开发、销售到后期薰衣草秸秆再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特色产业链。“花经济”产业链不断延长,带动老百姓“花式”致富。2022年,四宫村718户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比全镇人均收入高出约2000元。
伊犁州伊宁县天山花海国家农业产业园亚麻花盛开。人民日报记者杨烁壁摄
口岸经济一定程度体现着一个地区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17个常年开通的国家一类口岸,是新疆扩大开放的底气和优势所在。5月18日,人民日报记者见证了一个新的纪录:当天,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出入境货运车辆首次突破1000辆大关,达到1099辆,为历史最高水平。
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刘玉龙摄
一季度,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达680.7亿元,同比增长80.3%,高于全国增速75.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头天采摘的蔬菜,第二天就出现在哈萨克斯坦家庭的餐桌上;以前要到口岸现场申报的手续,现在在手机上就能办,每月能再增收1000多元……老百姓对快的感知更具体,也更实在。
干旱少雨、日照强、风沙大,这些都曾是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现如今,“晒太阳”能挣钱,大风也能“吹”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