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谭晓东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牛雨蕾
2月23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介绍:“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针对新闻发布会内容及近期大众关心的几大问题,“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
1、我国本轮疫情是否已经结束?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走出大流行主要有五个指标,一是感染率,包括累计感染率、新发感染率;二是人群的免疫水平或免疫率,主要是体内抗体水平;三是病原体,即新冠病毒有没有发生质变;四是医疗机构每日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五是整体防控能力,包括从机制到控制这个疾病的手段和能力。“决定性胜利”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我们国家仍旧有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感染。
2、新变异株是否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我国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通过监测发现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
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目前,我国在对新冠病毒变异株进行严密监测,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将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
3、“保健康、防重症”的重点人群有哪些?根据红、黄、绿健康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健康管理有什么意义?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防控策略的调整是非常正确的,一方面从防感染变为防重症,重点关注老人、儿童、孕妇等人群;另一方面强调了保健康,希望大家尽快从新冠感染中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