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投资风向标】对话华大共赢:寒冬出清泡沫,持续投资生物经济产业

【2023投资风向标】对话华大共赢:寒冬出清泡沫,持续投资生物经济产业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同年9月,美国启动“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全球两大经济体同时开始关注生物经济和生物制造,带领全球大步迈向生物时代。

华大共赢产业基金主管合伙人刘宇

作为华大集团经营CVC,华大共赢产业基金从成立以来围绕生物经济领域持续布局,坚持聚焦生物智造、细胞基因治疗等前沿生物技术,同时积极关注生物科技在临床医疗之外各行各业的应用。

如何借助股东背景,发挥产业协同?如何充分挖掘早期项目,筛选出有落地前景的标的?未来看好哪些赛道投资机会?近日,华大共赢产业基金主管合伙人刘宇向动脉网分享了他的思考。

行业回归理性,合力共筑创新

动脉网:2022年的医疗健康投资领域相比之前发生了哪些变化?

华大共赢刘宇: 2022年,医疗健康投资圈最常听到的是“寒冬”、“冰封”、“过冬”这些寒意满满的词汇。

从JPM大会、各专业机构作出的年度统计来看,医疗健康领域2022年度的IPO数量、募资额、并购交易金额及数量、一级市场投资金额、投资案例数同比都有较大幅度地减少。 投医疗的机构变少了,还在投的机构投资阶段更前移了,单笔投资金额降低了。

从另外的角度看, 寒冬的意义在于生态的净化。

资金端,因应着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而来的医疗投资热钱退潮了,冲着港股18A、科创第五套标准冲击IPO的投资热钱在2022年绝大部分被冻僵了。

项目端,很大一部分创新药、创新器械的项目团队在经历了被热捧的高估值快融资后也跌落神坛,不得不开始计算现金流,瘦身研发管线,或者以更低的估值融到救命钱。

总之,2022年的冬天出清了很大一部分非专业非产业的资本,也出清了很多产品商业化前景不明朗的项目,医疗健康领域的估值体系经历着艰难的重构。但这并非坏事,经过严冬洗礼后的行业生态,不管是投资机构端的理性和专业度,对技术产品的理解,包括对医疗健康行业的周期性、风险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 项目端对自身估值也更客观,更重视研发管线的创新度、临床价值、商业化进程和前景。这些改变无疑带来了更健康的行业发展基础,未来可期!

动脉网:投资机构在投资策略上做出了哪些应对和改变?

华大共赢刘宇: 我观察到的机构策略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很多机构放慢投资节奏,希望等到行业估值调整到合理位置再出手。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