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县医院开始扩张:在“半推半就”中推搡向前

“我们周边的县医院,因为新一轮规模扩张,现在连绩效发放,甚至发工资都难了。”

今年4月的一场县医院院长论坛上,一位院长在发言中透露。

三甲大医院扩张还未停止,县市一级医院的新扩张潮已至。

翻看各省卫生健康领域的“十四五”规划,县医院“提标扩能”的字眼频频出现。在各地公布的重点工程项目清单中,县级医院的院区迁建、扩建、异地新建等工程也不在少数。

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以下简称《指导原则》)中,县办综合医院单体床位标准也从此前的500张,放宽到600~1000张。

除了卫生领域的“宽政策”,还有县域发展的“高速车”。

近几年的县域,新基建、新区开发不断,医院搬迁或建新院区,不仅是新区发展的民生门面,也是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看起来宽敞明亮、高端气派的医院,一定程度成了县里展现民生条件的窗口。

但对县医院来说,搬进新家、盖了新楼却是件苦乐自知的“喜事”。

搬到“选址偏远”的新区,“居民未至、医院先行”,患者哪里来?医生愿不愿意来?医院一天天开着的灯、用掉的电,这些运营成本谁来付?长期被省市大三甲医院虹吸,患者流失严重,本就经营困难的县医院,再拖上新建的院区、新增的床位,岂不是颓势之中更添重担?

甚至一些地方缺乏综合考量,新院区建设产生的债务,地方政府无力偿还,最终也会落到县医院头上。

“突然塞给你一栋新楼,你接不接?接了之后怎么盘活?”中国县域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刘峻经常跟县医院打交道,对县医院管理者的处境洞若观火。

但有意思的是,有些县医院院长也嗅到了“不可能拒绝”的意味。毕竟周边的县城都在建,自己不建,更留不住患者。

县医院的搬迁和扩建,就在这“半推半就”中推搡向前。

烫手的新院区

过去十多年,中国公立医院的规模一直在扩张。建新院区、分院区,增设更多床位,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强的医疗服务能力,通常情况下,大家都是欢喜的。

但如今,规模扩张这块“大饼”对很多县医院来说,闻着固然香,却也格外烫手。

正如开头的县医院院长所忧虑的,因为扩建,一些医院连绩效、工资发放都成了问题。

多位院长还透露,按早期规划,扩建或搬迁资金来自市县政府的拨款贷款,县医院只需要“拎包入住”。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