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百思生物包杨欢:前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和投资老兵再踏征程,为何选择“陡峭”的CNS领域?

普百思生物包杨欢:前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和投资老兵再踏征程,为何选择“陡峭”的CNS领域?

国内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行业的创业时机已到。

统计显示,过去几年国内已有超50家CNS和脑科学公司成立,2021年该领域更是超20家企业完成融资。等待10年,包杨欢说他等到了实现其梦想最好的时机。

全职创业前,包杨欢是薄荷天使基金的投资合伙人。薄荷天使基金专注天使投资及原始创新的基因,赋予了包杨欢持续对各领域前沿方向及技术创新保持高度敏感的能力,使之能够快速洞察到CNS领域的黄金时期。2023年初,包杨欢正式创立由精准脑科学数据驱动的CNS诊疗赋能平台——普百思生物(Precision Brain Science)。

从前冷泉港实验室科学家,到生物医药早期投资人,再到如今二次创业挑战高风险的CNS领域。包杨欢背后有哪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日前,动脉网与包杨欢进行了一场对话。

与CNS结缘,从冷泉港实验室到Certerra的创业试水

2009年初春,美国纽约长岛各处依然白雪堆积、寒风凛冽。

午夜12点,长岛海湾边,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CSHL)散落在半山上,栋栋小楼亮着星星点点的灯光,透过窗户依稀可以看到有人在工作。

这里是生命科学的“世外桃源”,走出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之一James Watson便长期在此工作。据包杨欢描述,在这里年轻的科学家们,可以在研究所内吃住,沉迷于对生命科学奥秘的探索,不问世事。

正是2009年,包杨欢进入了冷泉港实验室,作为神经生物学系教授Pavel Osten实验室中第一名科研人员,从事CNS疾病特别是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不过方才进入实验室的他便遇到了棘手的难题,即James Watson参与发现的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从DNA到RNA到蛋白)难以解释很多CNS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研究推进困难。

“每种特定的外部神经刺激必然激活神经元网络产生特定的‘标志性模式’。”Pavel Osten和科学家们决定换一个思路,从大脑神经元的连接网络下手。

说干就干,最难的问题,往往能激起最聪明的人最大的智慧和动力。包杨欢参与构建了一种代表神经活动的荧光小鼠模型,而他的同事们则打造了一个全自动、高通量、高分辨率的影像平台,这一安装“在神经元网络中的红绿灯监控系统”。

“如果能在神经元网络中找到各种CNS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标志性模式’,那么就能在人体临床试验前预测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这群“聪明人”继续头脑风暴。但由于他们并未真正做过药,因此也无法像药厂的科学家们一样深刻了解CNS药物研发的可怕之处。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