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女士今年33岁,一直单身,也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母亲对她的个人问题特别关心,只要王女士回家,两人就会因为她的终身大事闹得不欢而散。尽管工作单位离家不远,王女士却有近1年的时间没有回家,只是和母亲打打电话,或者通过弟弟提醒母亲注意身体,母女关系一落千丈。春节临近,王女士苦恼不已,不知到时如何面对母亲。
很多人都有跟王女士一样的困扰,当亲友们再一次开始关心你在外的生活,尤其是恋爱、工作、房产、存款等时,你该如何回应?
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语言倾向于评判、比较、命令和指责,而不是鼓励倾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这样的方式很容易引发暴力沟通。
暴力沟通的根源就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责任归咎于对方。如同王女士的母亲认为女儿不恋爱、结婚,人生就很失败,未来的生活会举步维艰,自己也会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而王女士则认为母亲没有替自己考虑,不尊重自己的选择,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
当我们不加区分地观察和评论时,我们会更倾向于听到批评的声音,而我们的回应也会倾向于严苛而无情。
我们需要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目的是通过建立联系,使我们能够理解并尊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它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比如,“你这么大年纪还不找对象,还想着玩,就是太自私了”,这一句中“太自私了”就是评论。不带任何评论的说法是:“你一直都没找对象,总说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
第二个要素是感受。我们大部分人会认为感受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各种权威”主张的“正确思想”。于是,我们被鼓励服从权威而非倾听自己。渐渐地,我们习惯于考虑人们期待自己怎么做。
事实上,表达内心的感受,不仅可以增进亲情,还可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如,“我觉得我不被理解”,“我觉得你并不爱我”。我们需要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如,“当你这么说的时候,我感到很不安,因为我……”,“你这样说,我一下轻松了很多”。
第三要素是我们需要清楚自身的需要和期待。当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会有四种反应: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如,“我给你打了很多电话,你都没接,我很伤心”,“这是我的事,你管得太多,这让我很烦”。这些都是在指责他人忽视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如,“我给你打了很多电话,你都没接,我感到伤心,因为我当时需要你的帮助”,“这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还是要打听,我感到很无奈和尴尬,我想尝试自己来处理”。了解了自己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就不会再指责他人,而是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