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瞻网
在过去3年里,中国的“清零”政策遏制了多次疫情的爆发,并在社会各阶层避免了约150万人死亡。2022年11月中旬,国家卫健委发布了逐步放宽清零政策的20条措施。12月初,这一措施进一步简化为10项措施,这是迄今为止向与病毒共存迈出的最实质性的一步。包括允许对轻度症状的患者进行家庭隔离,取消对大多数场所和国内旅行的检测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而不是大规模的封锁,并强调对60岁以上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2023年1月10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的学者在《nature medicine》杂志发文:An equitable route forward from China’s ‘zero COVID’ policy,指出新冠病毒对处在社会经济弱势的人群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这些人群的疫苗接种率普遍较低,特别是在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因此,在放松清零政策的同时,还需要关注有利于公平的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的影响,降低了一个人坚持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接种疫苗和自我隔离等措施的能力。与此相关的因素包括:卫生知识普及不足、过度拥挤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购买个人防护装备的收入有限,以及病假等有限的福利。
为减少COVID-19对社会经济弱势群体的影响,应加大力度进行投资。重症监护室床位等医疗设施一直缺乏,特别是在中国中西部社会经济贫困地区,这大大减少了获得及时治疗的机会。低收入者往往不太了解自己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状况,也难以获得有效的疾病治疗,反过来又使他们面临更大的COVID-19后遗症风险。
此外,目前尚不清楚用于支付COVID-19治疗费用的财政补贴是否会持续下去,特别是在COVID-19急性后后遗症病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终止这些补贴将给低收入或医疗保险有限的人带来财务风险。
因此,文章作者认为,在中国制定新的政策方针的过程中,以下行动对于避免加剧现有的卫生不平等至关重要。
首先,在普通人群中加速普及疫苗接种,包括高效的疫苗加强针接种。重点是向社会经济贫困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推广,这些地区获得卫生服务的机会有限。尤其是那些在需要经常与他人密切接触的行业工作的人、非正式工人和生活条件密集的人群。
第二,促进在高风险环境中普遍佩戴口罩,并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和检测试剂。这包括直接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或提供补贴,以及低成本或免费检测。
第三,尽可能提供COVID-19治疗,以防止COVID-19导致大量死亡,特别是在高危社区。这可能包括动员训练有素的卫生人员,在冬季病例较高的地区,以及医疗服务有限的地区为COVID-19严重患者提供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和吸氧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