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
·关于儿童发烧的四个误区
·孩子发烧如何应对
宝宝们遇到头疼脑热,爸爸妈妈们一时间可能会手足无措,易忙中出错。今天我们给大家分析几种常见的误区:
误区1:只要超过37℃就是发热
发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一般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体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值,随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化。比如小朋友新陈代谢比较旺盛,相对于成年人体温偏高,一天中,以早晨的体温最低,随着活动增多,下午至傍晚的体温最高;通常,夏季比秋冬季的体温稍高,饭后、运动后、哭闹过后等均可使体温升高。
因此,如果偶尔测出体温超过了37℃,不用惊慌,只是身体在不断的自我调节过程中。
误区2:发烧一定要吃退烧药
发热对机体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不应该将恢复正常体温作为退热治疗的主要目标。使用退热药的目的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仅仅将体温降至正常。
38.5℃并不是服用退烧药的唯一标准。如孩子精神状态良好,没有任何不适,可考虑暂时不服用退烧药;但即便体温不到38.5℃,孩子已经出现了精神不振、反应差等状况,也可以使用退烧药降温。
误区3:发烧就要吃抗生素
发热是身体应对疾病的防御性反应,而不是一种疾病,但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发烧。发热的病因有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可能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导致的。但还有一些疾病,如:风湿免疫性疾病、肿瘤、内分泌功能紊乱、创伤、药物热等,并不由感染引起,因此使用抗生素也是无效的。
发烧后,需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在明确有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千万不可自行滥用。
误区4:吃一种退烧药没有退烧,为保证退热效果,交替或同时服用其他退烧药或含有解热镇痛成分的感冒药。
退烧药并不是吃了就能立刻退热,退烧药起效一般在30-60分钟内。目前常见两种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都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而起到退热效果,两药联合使用并不会增加退热效应,反而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退烧药与含有相同成分的复方感冒药一同服用,会有药物过量中毒的风险。
因此,一定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剂量的退烧药,不能超过规范的用法用量,切不可为了退热而盲目的使用退烧药。
总体来说,当宝宝发烧时,家长们最需要做的首先是冷静下来,然后观察并记录宝宝状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科学的方法退热。若宝宝持续发高烧,一定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