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曾在华为工作7年的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数学双学士,能与心理健康服务行业,擦出怎样的火花?
2014年,张禹结束了在华为海外事业部的工作,回到了国内。彼时各行各业正值“互联网+”的浪潮。而在浪潮之中,优质医疗在可及性与便捷性方面的不足又给予了张禹较大的冲击——能否用科技的力量为国内医疗健康事业做些什么成为了张禹回国后思考的第一件事。
而后,张禹创立了一家基层医疗信息化SaaS平台,并在创业过程中逐步接触、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服务产品。但当时心理健康服务仅是这家企业业务的旁枝末节,真正让其完全转变成如今定位——“智能化、数字化、沉浸式心理健康领域软硬件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专家”的,是2018年发布的一份《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及背后蕴藏着的市场机会。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专业人才不足,政策沃土优越的心理服务行业仍存诸多发展难点
2018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被视为心理健康行业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
具体而言,该文件明确指出,到2021年年底,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
此后,国家和各省市陆续出台了相应政策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在2016年为首批3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授牌成立心理咨询室并将相关服务纳入了医保;2021年8月,广东省医保也正式开始报销心理治疗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将心理治疗纳入医保的省份。
在国家陆续出台政策为国内心理服务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时,国内具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基数也在不断攀升。
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我国近2.3亿居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在超2亿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中,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为4.98%和3.59%,成为精神科门诊中占比最大的病种,并有明显攀升的趋势。以抑郁症为例,据2021年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全国抑郁症人群平均约为17%,与2018年的3.59%相比,四年间增长了5倍有余。
因此,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在市场需求的飞速增长下,国内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开始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心理服务供给端也仍存诸多发展难点。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短缺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