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国内领先的器械企业在怎么做?

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国内领先的器械企业在怎么做?

随着疫情影响到逐渐消散,多个地区掀起组织企业出海抢订单的浪潮,剑指海外市场,誓要夺回“失去的三年”。

例如由深圳市商务局组织的汇聚了来自医疗器械及科技行业的深圳企业代表团近百人,分别奔赴多国参加国际高水平展会、进行商务交流,仅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医疗展团就收获了超4500万美元的订单。

疫情成为重塑全球医疗器械产业格局的催化剂,加之集采与国内医械企业之间的“内卷”,出海,成为众多国内医械企业开启第二增长曲线的破局点。不过,医疗企业出海,也非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尽管出海能帮助很多企业打破营收“天花板”,带来更广阔的全球市场空间,但同时企业也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出海已成必选项

在投资领域里有一句话, 不做中国市场做不大,不做全球市场做不强。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数据,2022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额440.45亿美元,共向2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医疗器械,从单一市场来看,美国、德国、日本是医疗器械主要出口市场,出口额154.99亿美元,占我出口总额的35.19%。

最近几年,受疫情影响和集采的“内卷”,医疗器械出海已然是大势所趋。海外人口是我国的4倍,也就意味着海外市场至少是中国容量的4倍。所以,出海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既是蓝海选项也是必选项。

从医疗器械细分市场来看,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类医用敷料出口继续大幅下降,1~6月医用敷料出口41.73亿美元,同比下降56.87%;同时一次性耗材出口也呈下降趋势,1~6月一次性耗材出口额157.22亿美元,同比下降14.18%。

2021年医疗器械出口主要商品占比,数据源于海关总署

从产品类别来看,医疗器械主要分为医疗设备、体外诊断、高值耗材和低值耗材四大细分领域。上述出口下降的为低值耗材,这类产品大多技术含量不高,价格较低,主要依靠代加工营收。随着疫情影响的降低,这类产品的高销售不具备持久性。

此外,随着集采常态化进行,出海对于械企来说成为重要课题,特别是如何从以前的低值耗材领域向高附加值的医疗器械转换。之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的产品在品牌和渠道的关注度上相对较弱,但疫情促进了中国医疗器械品牌在海外的认同和渠道的扩展。对于中国的械企,出海不仅是海阔天空,还要避免踩坑。

理性选择市场,

避免与巨头直接竞争

从市场规模来看,第一梯队当属北美和欧洲,据市研机构IBISWorld估计,2020年美国医疗器材市场规模达2352亿美元,而欧洲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也超过1000亿欧元。但是否出海就该以美欧为第一目标,还需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来具体分析。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