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昌平实验室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了关于新冠病毒Omicron XBB.1.5的逃逸和传播特点分析。
此前,XBB.1.5在美国占比快速攀升: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XBB.1.5在美国占比已达66.4%:
而这次两个团队也对XBB.1.5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与XBB.1和BQ.1相比,XBB.1.5存在显著的生长优势和传播能力,并在棘突蛋白(S蛋白)上存在Ser486Pro突变,这是与原始毒株相比较为罕见的两个核苷酸变化,这也导致了XBB.1.5有比XBB更强的传播能力,与ACE2结合能力和BA.2.75相似。
在逃逸方面,接种3剂新冠灭活疫苗后出现BA.5或BF.7(两种国内的优势毒株)突破感染后,其血浆对XBB.1和XBB.1.5的中和能力大幅降低:和D614G突变株相比,3剂灭活疫苗后发生BA.5突破感染的血浆对XBB.1和XBB.1.5的NT50分别降低44倍和40倍,发生BF.7突破感染的血浆对XBB.1和XBB.1.5的NT50分别降低31倍和27倍。同时,在接种2剂mRNA疫苗后发生BA.5突破感染和在接种灭活疫苗发生BA.1突破感染中也发现了类似趋势。
除了传播能力更强和对杂合免疫的逃逸能力更强外,还有个坏消息就是已有的单抗药物也是接连不断的坏消息:
①预防性的此前在海南获批使用的Tixagevimab+Cilgavimab和国内尚未批准的治疗性的bebtelovimab没有显示出对XBB.1和XBB.1.5的中和活性;
②治疗性单抗Sotrovimab有中和活性但很低;
③曹云龙去年年中找到的广谱抗体SA58被逃逸;
当然,也算是有一个好消息。
单抗方面,虽然曹云龙去年年中找到的广谱抗体SA58被XBB和XBB.1.5逃逸,但非常侥幸的是国内暂时还没有出现XBB系列流行;除此之外他发现的另一株广谱单抗SA55至今仍然对XBB.1和XBB.1.5非常高效(几乎没有发现逃逸)。
当然,我们也不能关注体液免疫,在此前的研究中发现,T细胞仍然能够对各种变异株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因此仍然不能仅通过体液免疫数据代替疫苗或杂合免疫在真实世界的有效性。
尽管如此,XBB(包括XBB.1.5)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不得不关注的变异株。
或许正如原文所写的:“XBB.1.5极有可能引发下一波全球COVID-19浪潮”(is highly likely to cause the next global wave of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