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祖国的未来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坚守不平凡的12月
进入12月,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调整和冬季呼吸道感染高峰的到来,儿科门急诊量和住院量骤然上升,与之而来的是儿科医护人员感染急剧增加。面对病毒,医护不是超人,感染上了也会头疼欲裂、全身酸痛。面对身体的不适,他们也很想“躺平”,但救死扶伤的使命和承诺,让他们不能休息,更不敢轻易倒下,因为他们要守护的是儿童的生命健康,是祖国的未来希望。
“
生病不离岗
减员不减力
12月以来,省妇幼儿科每天的门急诊量达到了六七百人,这让本就不大的候诊空间里挤满了等待的家长和患儿。为了应对儿科门急诊的就诊高峰,医院安排了加强班,高峰时段发动高年资医师们支援门急诊。面对不断倒下的医护和激增的患儿,儿科上下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减员不减力量,医生们往往刚下了病房的夜班,就直奔到门诊坐诊。看到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看着家长焦灼不安的神情,疲劳至极的儿科医生们选择继续坚守。
12月底,儿科病区床位使用率已经超过限额,病区走廊里摆满了加床,面对激增的住院患儿,医护人员不能倒下,带病返岗成为了常态。原计划的排班、备班都变得不现实,最紧张的时候只剩下三四名医生,最艰难的病区只有三名护士轮流值班。被病毒感染的医护人员浑身不适,鼻子像水泥糊住,喉咙仿佛被刀割一样剧痛,声音被厚厚的口罩阻隔,更加难以分辨,大家都“理智”的选择尽量少说话,避免有限的体力消耗殆尽,静脉穿刺、配药、换药、巡视病房都在无声的配合中完成,下班后不免在朋友圈里自我调侃“又扛过了一个班” 。
人满为患的儿科病区
“
凡人着紫衣
提灯守生门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病房内,住满了感染新冠病毒的新生儿,小小的生命还承受不了太多的药物治疗,为了降温,新生儿科的医护们一刻不停地为他们贴退烧贴、温水擦浴、监测体温。更有些出生体重极低,或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危重症患儿需要24小时实时监护、治疗和护理,抢救、翻身、拍背、吸痰、输液、喂奶……监护仪、呼吸机滴答的报警声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交织在一起,身着紫色洗手服的医护们,没有了以往的步履匆匆,有的只是蹒跚而行——走两步停下深呼吸缓口气,见面不多言语,只是吃力的挥动着手,用眼神示意。
“前仆后继”替代了原本的“三班倒”模式,前面的坚持不住“倒”下了,下一个立刻带病顶上。有人高烧39°C,甚至40°C,吃完退烧药继续值守晚夜班;有人刚刚上完24小时的转运班,为了填补人员缺口继续上白班;有人白班结束后带病留下来干夜班的活;有人明明自己发着高烧仍然坚持多站一班岗,只为烧得更高的同事能够多休息一班。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4小时不灭的灯光,是医护们对新生生命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