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冥想
撰文 西英俊
编辑 保健君
冥想——
让纷乱的思绪沉静下来
或许此刻您只是坐在桌边走神,四周很安静,但头脑中的喧嚣却从未停下,注意力就像一只追逐激光笔的猫,辗转在各种展望、回忆与幻想之间。在同日常焦虑共存的现代人身上,“牵扯过去、斟酌未来”的体验正在成为身心疲惫的重要源头。
于是当下“冥想”的风靡也就不难理解——这种心理练习试图教会我们的大脑如何心无旁骛地关注当下。
关于冥想有这样一个比较形象的描述:
“将您的脑内世界想象成一条繁忙的马路,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车在路上往来穿梭,这些车就是您的念头。您突然关注到其中的一辆:‘有项工作暂时没有头绪’,紧接着,这辆车就可能在您主观信念的牵引下驶向‘时间快要来不及了’‘我不应该拖延,真是一点自控力都没有’……于是您追逐着这辆车逐渐走远了。而在冥想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繁忙的车流中退一步出来,坐在马路边,安静地看着这些车辆来来往往。”
冥想练习赋予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站在车流外”的状态。达到这一状态的途径并不唯一,聚焦式冥想引导冥想者的思绪专注在特定对象上,如呼吸、想象图像等,从而摒弃其余感受;正念式冥想则是引导冥想者开放性地体验一切想法与身体感受,并不做评判地完全接纳它们。这两种冥想方法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冥想各个分支的技术方法都处于这样的连续体上。
在上述的冥想过程中,您可以自由选择舒适的姿势,在音频、书籍或现场指导下进入冥想状态,开始注意力与念头间的拉锯战。这样的过程单次可能持续 10 ~ 30 分钟。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得以确认,抹去宗教文化背景带来的玄学色彩,如今的冥想其实就是一系列切实的心理训练技术,它试图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我们的大脑, 通过重复的心理练习,产生积极的身心改变。
时至今日,冥想仍在与现代医学及心理学不断碰撞,吸引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精神病学等广泛的跨学科研究,逐渐积累下扎实的实证研究成果,向着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演进。
冥想——
重塑大脑
什么样的人需要冥想?答案的背后实际隐含了两个层面的诉求:一方面,大众渴望通过一种便捷且自主的技术调节日常情绪压力,提升某种心理能力;另一方面,精神科医师意图寻找有效的技术作为缓解精神疾患的辅助手段。基于这两种不同诉求,冥想正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两个领域中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