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首次统筹投入产出调查,对宏观政策制定和微观企业管理有何意义

  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要求,我国于2023年开展(以下简称“五经普”)。当前,五经普正处于全面组织实施的关键时期,2024年1月1日即将开始经济普查入户登记。

  与以往历次全国经济普查相比,五经普最大的变化是首次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

  相较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而言,投入产出调查似乎并没有那么耳熟能详、广为人知。什么是投入产出调查?有何意义?为何要与五经普统筹开展?又要如何开展?

  投入产出调查服务于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调查是一项经国务院批准的,每五年开展一次的大型基础性统计调查,是对国民经济行业及产品的投入和产出结构情况进行的调查。投入产出调查主要服务于投入产出核算,后者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投入”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各种服务,以及劳动力等,包括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增加值)。“产出”指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可用于中间使用(进入再生产环节),以及最终使用(包括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自20世纪30年代提出后,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并不断发展,日臻完善。联合国于1968年正式把投入产出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

  投入产出核算将增加值、总投入、总产出这些国民经济总量指标,以及与总量指标相关的投入和使用结构整合在一张表中,重点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核算包括投入产出调查、编制投入产出表和供给使用表,以及开展投入产出分析三个阶段性工作。

  第一阶段是进行投入产出调查,这是投入产出核算各项工作的源头和基础,为编制投入产出表提供主要的基础数据。

  第二阶段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和供给使用表,这是投入产出核算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其中,投入产出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1936年前后提出和创立的,展示了一国经济活动中的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相关信息,是定量研究投入与产出间关系的重要工具,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

  第三阶段是开展投入产出分析,宏观投入产出分析能够为各级政府制定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效进行国民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微观投入产出分析为企业加强内部成本控制、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