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一年多的“断臂求生”,海底捞终于盈利了。
2月24日,海底捞发布盈利预告。2022年,海底捞预计营收不低于346亿元,同比下滑15.8%,同期净利润不低于13亿元,对比上年同期净亏损41.61亿元,已经实现扭亏。
海底捞利润中有一部分是因注销回购票据带来的非经营收益,这部分一次性收益约3.29亿元,剔除这部分收益,海底捞2022年净利润仍在10亿元左右,大幅超过市场预期。
2月27日,海底捞高开高走,盘中涨超20%,收报21.9港元,最新市值1221亿港元。海底捞的强势大涨,也带动港股餐饮股全线回暖。其中,九毛九涨近4%,奈雪的茶涨超3%,呷哺呷哺涨超1%。
扭亏为盈
在股价连续下跌、市值蒸发3700多亿元后,2022年3月,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将CEO之位交棒给“最牛打工人”杨利娟,海底捞开始了“纠错”之路。
从最新的业绩表现来看,海底捞“纠错”有了明显成绩。
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还处于亏损中,营收168.17亿元,净亏损2.66亿元。以此计算,2022年下半年,海底捞营收至少为177.83亿元,同期净利润达到15.66亿元以上。
由于错误估计疫情形势,海底捞自2020年下半年起逆势扩张,在一年时间内新开600多家门店。
持续三年的疫情和随之而来的消费降级,放大了大规模开店的成本压力。2020年起,海底捞业绩一落千丈,并在2021年由盈转亏。
海底捞将本次扭亏为盈归因于“啄木鸟计划”,称该计划实施使餐厅运营效率提高。
2021年11月,海底捞启动“啄木鸟计划”,即“在未来逐渐关停约300家门店”。这是海底捞上市之后最大规模的“关店计划”。截至2022年6月底,因“啄木鸟计划”关停的门店总数为302家。
因“啄木鸟计划”,海底捞调整了门店结构。在高速扩张期,海底捞大规模“下沉”至三线以下城市,但这些门店并没有实现海底捞“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三线及以下地区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更低,对价格更为敏感,以服务为卖点的海底捞,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反倒因此拉低平均客单价水平。而且,随着门店布局密度提高,门店间的同业竞争不可避免,叠加疫情影响,单店翻台率下滑明显。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整体翻台率分别为3.3次/天、3次/天和2.9次/天。
有证券机构曾测算,3次/天的翻台率是海底捞单店的盈亏平衡线,跌破该数值,即意味着处在微利或亏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