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交部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以下简称《概念文件》),精准表达和全面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中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是中国“在总结二战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在国际安全、国际政治、国际战略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中国方案”。《概念文件》将联合国宪章三大支柱和平、发展和人权巧妙关联在一起,清晰勾勒出构建人类安全共同体的路线图。全球安全倡议从理念的萌芽到概念文件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步丰富完善的过程,从立足本土的国家安全观,发展为亚洲安全观,进而升华为全球安全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机结合的产物。
全球安全倡议反映了具有普适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生活在免于恐惧和匮乏、普遍安全和持久和平的环境中,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然而,冲突、战乱和贫困从未在人类历史舞台上缺席过,甚至长期占据主角。大规模、高烈度战乱摧毁了人类文明成果,加剧了国家和民族间仇恨,严重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战火阴云下,生灵涂炭、动荡不安。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世人的惨痛记忆,催生了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各种安全机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确立为其主要目的之一。经历了冷战后短暂的蜜月期,国际关系格局再次发生急剧变化,国际安全形势堪忧,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提倡各国尤其是大国合作,而非对抗,体现了中国对世界秩序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担当。通过合作引领人类可持续发展,打破西方修昔底德陷阱和安全困境。
全球安全倡议所蕴含的价值观超越了国家界限和意识形态藩篱,是对全世界和全人类都有益的价值观。
统筹维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避免“泛安全化陷阱”
全球安全倡议中安全的内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不仅强调了传统安全的核心要义,而且扩展到了非传统安全领域,客观反映了安全概念不断发展演进的时代特征。基于军事治理关注武装冲突、军备竞赛、核战争和结盟议题的传统安全理论占据了冷战时期国际安全研究的中心地位。冷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剧变,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冲击下各种新型安全挑战层出不穷,国家安全的范畴也随之扩展到了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个人安全、社群安全以及政治安全等方面。联合国安理会、北约等全球性和区域性安全机制在冷战后也不断加强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关注,把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公共卫生、气候变化、移民难民、网络攻击、数字安全等新兴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