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带孩子?”简单五个字,却是困扰无数家庭的大难题。
为了实现幼有所育,解决众多家庭的燃眉之急,近年来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家庭托育模式,但也随之带来机构质量良莠不齐、托育人员资质不清等各类问题。
为进一步对家庭托育点进行规范,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近日就《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家庭托育点的概念、资质条件、人员要求等进行规范。
“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开始对家庭托育点进行规范,未来家庭托育模式将走向合法合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征求意见稿将解决当前家庭托育点因政策空白导致的鱼龙混杂等问题,有助于促进家庭托育点规范发展。要想真正化解婴幼儿托育市场的供需矛盾,还需通过专门立法,形成多种模式并存的托育照护体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真正实现幼有所育。
细化家庭托育点设施要求
同为“90后”,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宋欣和老公都属于“事业型”,二人在各自的工作单位均有不错的发展前景。这也带来一个现实问题,两岁的孩子由谁来带?
双方父母身体不好,难以长期带娃;夫妻事业蒸蒸日上,谁也不愿全职带娃;家附近没有靠谱的托育机构;育儿嫂价格太高……最终在邻居的推荐下,宋欣将孩子送进了小区内一家家庭托育机构。
“说是机构,其实就是上班时把孩子放到别人家里帮带,下班我再接走。”宋欣透露,这家机构甚至没有正式名称,就是小区内的一个民居,由一名退休老师开办,还有三名员工负责孩子的日常照料和饮食。
“看着挺像样的,孩子也不是很多。”但作为母亲,宋欣还是希望能有相对正规的挂牌家庭托育机构,这样更能让家长放心。
现实中,有宋欣这样需求的父母不在少数。据2021年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0岁至3岁婴幼儿约有4200万,其中1/3有比较强烈的托育服务需求,但总体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幼有所育”,并将其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019年,国家卫健委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将托育机构纳入规范管理。
但实际中,由于专业托育机构数量有限、价格较高等原因,不少家长更愿意选择离家较近、性价比较高的家庭托育点。
“最初的家庭托育模式多是邻里之间基于相互信任的互助式托育,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在住宅小区内开设小型托育机构。”储朝晖指出,家庭托育模式具有离家近、便捷、成长环境相似等优势,但由于缺乏相关政策规范,导致大量家庭托育点在“灰色地带”野蛮生长,各类“作坊式带娃”情况并不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