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赵 昊
《流浪地球2》中使用的傲鲨智能外骨骼机器人道具。 受访企业供图
技术人员在新一代“人造太阳”真空室内解决技术难点。 王雨萌摄
《流浪地球2》中的运输重卡,由徐工全地形运输平台改造而来。 受访企业供图
《流浪地球2》中的吊车,由徐工港口集装箱正面吊改造而来。 受访企业供图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演示动作捕捉技术。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春节期间,电影《流浪地球2》带起了一波“科幻电影热”。上映30天后,《流浪地球2》票房突破38亿元,正式进入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榜前十位。剧中精良的特效、先进的制作流程,既是中国科幻电影的长足进步,更映衬出“中国制造”的绝对实力。正如《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所言:“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记者深入电影制作的各环节采访后发现,正是“中国制造”成就了《流浪地球》系列,也是“中国制造”托起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拍电影也要走向工业化
“拍《流浪地球2》这样规模的电影,跟组装国产客机C919的难度可以相提并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谭飞的这番话,让不少人都吃了一惊。
拍个电影,怎么会跟搞工业一样难?据统计,《流浪地球2》剧组常驻人员1000多人,场外特效人员约1万人,各种群演2万多人(其中外籍群演约1.7万人)。其团队规模及管理难度,已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
郭帆举了一个例子:剧组有时吃饭都是问题。一个中等规模剧组,中午给大家放饭,下午开工,一切正常。但当他们剧组最大规模达到2200人时,中午放饭,下午说开工时,还有一半人正在排队领盒饭中。“科幻大片涉及的环节特别多,场景道具设计、制作和布置,各环节资源调动和衔接,后期制作的预制和前置,各部门配合沟通等,一旦量级成倍扩大,协作就变得无比复杂,和放饭问题类似。”郭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