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万亿,“塔尖城市”谁动力更足?

基础与潜力

在前几天的推文中,城叔写过:城市竞争目标正从“万亿”向“2万亿”进阶。

GDP跨越“2万亿”,并不是城市发展的终点,而是迈向“3万亿”的起点。近日,城市进化论将重磅推出《“2万亿俱乐部”劳动人口可持续竞争力报告》,探析城市经济增长动能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不能只盯着总量看,房子想要再修大,四梁八柱得够稳、够扎实、够与时俱进。换言之,“再上一万亿”对经济动能的质与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发展模式必须尽快向以智力为主的知识密集型转化。在以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条件下,人才、资本以及创新力的聚集程度决定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潜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进一步观察“塔尖城市”的人才(就业人口)、资本(企业)、创新力(R&D投入),拨开总量“外衣”,透视“2万亿”的基础实不实、“3万亿”的潜力大不大。

01

人的聚集

对比2010年、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中主要行业门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我们总结出九座城市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排名前五的行业(图一)与减少的行业(图二)。

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一产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转移。从“农林牧渔业”来看,各城就业人口比重明显减少,减少得最多的是重庆(-34.43%)、成都(-19.38%)和武汉(-15.85)。下降比例高是因为基数大,到2020年重庆和成都人口城镇化率依旧是九城中的最低水平,分别为69.46%和78.77%。

“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除重庆还在增加(2.62%),其余八座城市都是流出。深圳、苏州、上海、杭州都达到两位数的减少速度,成都减少幅度最小,只减少2.77%。这种变化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去产能、机器换人等整体形势吻合。

每座城市的劳动力都在向三产聚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几乎都在增加,控制了人口规模的北京和上海稍有例外。其中,成都和重庆“住宿和餐饮业”就业人口增加比例排进各自前五,人的聚集与两地社消零结构特征保持一致。

2020年,重庆社消零总额首破万亿,成都站稳8000亿,对于两城而言,“吃”是消费的一大特点。这一年,成渝仅“餐饮”一项消费量占社消零总额比例分别达到13.85%、14.93%。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