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陈杨
编辑 | 谢欣
当街面上的核酸亭慢慢消失,医院里的新冠患者大多早已出院,此前统一划成“呼吸内科”的病区陆续挂上了各自科室原本的牌子。
沿着发热门诊、急诊、重症病房,曾经呼啸而来的新冠如今似乎悄然退去。不过,也有一些东西至今还被留在原地。
2022年12月前后,国家卫健部门多次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应设尽设发热门诊、扩充重症医疗资源,并采取贴息等支持措施。前者涉及CT机、RCP实验室,后者则涉及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等设备。
而近日,多位医院管理者和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在疫情过峰后,不少当初按要求紧急新添的设备、设施存在闲置,有些还给医院带来了经营压力。
当下,一些医院管理者正在为消化这些闲置的设备、设施发愁。对此,有业内专家提出,疫情过后,各地政府可以进一步协调医院的新置资源,帮助医院均衡消化,同时借此推进分级诊疗。
也有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基于切实数据,加强规划,更加精准新建和配置医疗资源。
采购翻倍,不认识的牌子也买
据多位接受采访的医院采购、管理人士介绍,疫情期间添置医疗设备、新建设施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当地卫健部门的明确要求,如开设发热门诊、新添ICU病床数量;二是医院基于对医疗需求的判断自行采购。
韩康是一家西南新一线城市医疗集团的运营主管,旗下有数个二级、一级民营医院。平日里,一家二级医院每日的门诊量在100人左右,并拥有100张床位。
疫情高峰期间,医院每日门诊量增加至300人,病床也全都住满,还需要在过道上加床。此前,按当地卫健委“应收尽收”的要求和实际医疗需求,医院里的呼吸机增加到了二三十台。
但实际上,医院平时的需求仅有10台左右。疫情过峰之后,多出来的十几二十台呼吸机便闲置下来。韩康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医院除了做好设备维护,以便应对可能到来的下一波疫情之外,也没有其他办法。
“只能该折旧的折旧,该报损的报损。其他渠道也甩不出去,别的医院可能也有很多闲置的呼吸机。”韩康说。
而在另一家医疗集团设备采购负责人葛洪看来,患者人数回落和医疗设备增加之间的剪刀差造成的闲置“几乎是必然的”。
集团旗下有20多家成员医院,以二级医院为主,少数为三级医院。疫情高峰期间,所有医院的病床全都住满。其中不乏由内分泌科、骨科调整成呼吸科治疗的专科医院。还有几家新开业的医院,平时本没什么患者,当时也全部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