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加快推动交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赋能支撑。当前正值全国科技活动周,交通领域有哪些新的科技成果?智慧交通如何服务民生?科技创新如何更好进行助力?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拓宽“大动脉”,交通建设“硬技术”大幅提升
伶仃洋上,随着最后一车混凝土流入深中通道万顷沙互通匝道桥,深中通道S06标全线822根桩基全部完成浇筑。深中通道这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距离实现项目完工又近了一步。
连接深圳与中山以及广州南沙区的深中通道,既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科技含量极高的工程项目:拥有包括“巨型钢结构智能生产线”“强台风区超大跨悬索桥抗风御灾技术”等国内首创和国际领先技术,为中国式交通现代化发展贡献新方案。
过去十年来,交通科技创新实现了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持续拓宽“大动脉”——
建成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拉林段、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一批超级工程,基础设施建造“硬技术”世界领先;
京张高铁成为世界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均居世界第一,在用新能源汽车规模世界第一,智慧、绿色等“新动能”持续发力;
建成各类科研和科普平台超过200家,现有国家和行业交通运输标准近4000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搭平台”工作稳步推进……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和装备制造技术大幅提升,智慧、绿色技术广泛应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有力支撑。
加快“微循环”,服务生活“软实力”持续加强
“扫码乘车”“扫脸登机”已是人们出行遇到的常态化科技,而“扫掌过闸”,你听说过么?日前,北京地铁大兴机场线推出“刷掌乘车”服务,乘客在自助售票机录入“掌纹”,完成相关协议和信息授权等即可“刷掌”通过闸机。在手机没电、未携带现金的情况下,“刷掌乘车”为乘客便捷出行提供了新选择。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运营服务管理部部长张文强表示,“智慧地铁”是当前轨道交通建设运营的一大方向,目前已融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未来将有更多“黑科技”,实现从“人适应地铁”到“地铁适应人”的转变。
百度“萝卜快跑”于今年3月取得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首批“无人化车外远程阶段”示范应用许可,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覆盖北京、武汉、重庆;由菜鸟主导的RFID(精准射频识别技术)可快速对大量货物进行扫描盘点,广泛应用于服装、食品、物流等领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基建等战略深入推进,我国交通设施和装备智能化、运输服务多元化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服务生活的“软实力”持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