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过早、盲目地搞共同富裕 最后可能导致共同贫穷 | 全球变局02

重新提出共同富裕,有没有新内涵?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要实现的目标。

过去几十年,我们强调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因为我们当时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如果过早、盲目地搞共同富裕,最后可能导致共同贫穷。邓小平的伟大之处在于把政策放开,让大家先做起来。

现在我们再提共同富裕,是因为我们实现了小康目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实现小康之后,共同富裕就是一个自然的发展方向,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一以贯之。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一些政策要面临调整,但不是指把富人拉下去,搞“削峰填谷”式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三个群体如何界定?

这三个群体并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其中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最重要,把中等收入群体确定了,剩下的两头就是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

全国每个城市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定义也不一样。例如:北京的中等收入群体是指年收入在 20 万 ~40 万元、有自有住房和小汽车、一年可以出国旅游一次或者国内旅游两三次的家庭;而在贵阳,除了拥有住房和小汽车,年收入为 10 万 ~15 万元的家庭就算达到中等收入标准。总之,共同富裕的目标是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但我认为没有必要去定义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等每个群体具体的标准,因为一旦定了标准,政策就会跟着走,有时候还会走偏,导致政策跟不上。实际上,不同城市对每个群体都会有一个大概的判断标准。

为什么有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觉得收入低?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觉得收入低是参照系的问题。1917 年, 当时 27 岁的胡适回北京大学当教授,他一个月的收入是 300 大洋,相当于现在的 11 万元人民币,比他当时在美国的老师杜威还高。当时的中国很穷,而美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所以很难想象北京大学一名普通教授的工资会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教授的工资还高。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知识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现在全国 18~22 岁的青年有 55% 在接受高等教育,这一比例还会提高到 60%,高学历人才数量在增多。事实上,大学本科的毕业生刚走出校门的头三年收入的确较低,但是之后增加收入的机会也很多。工资暂时较低不用太 着急,只要持续努力,终究会脱颖而出,收入也自然会提高。不能因为一时收入不高就否定教育的价值。

哪些国家的共同富裕之道值得借鉴?

哪些国家或地区在实现共同富裕这方面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借鉴?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