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制造业成为大国竞争焦点。戴德梁行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内工业用地最紧张的地区之一,像深圳、东莞、中山、佛山和珠海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30%国际警戒线,其中东莞土地开发强度比肩深圳,均超过50%。
值得注意的是,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在过去的2022年,迈上了GDP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双万”新起点。不过,面对制造业急速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压力,东莞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此,戴德梁行指出,产业空间横向扩张遭遇瓶颈,需建立“折叠空间+垂直产业”的纵向思维模式,“向天空要空间”成为产业地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大中华区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陶汝鸿在3月15日东莞举行的大湾区产城融合发展论坛上表示:“相较早期高速发展的香港,东莞正处于产城融合发展天时地利的大好时机。在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加持下,制造业基础雄厚的东莞虽面临着土地开发强度预警的发展瓶颈,但发展工业上楼恰恰贴合当今东莞不断迭代的产业技术需求,同时为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供有效路径,推动产城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工业上楼”是新型产业空间供给模式
戴德梁行指出,在大湾区核心9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保持高比例运行。其中,深圳、东莞和佛山的地位尤为突出。而湾区将延续产业体系完备、基础扎实、关联性和耦合度较强等优势,在未来保持制造业在GDP中的较大占比。
图源:戴德梁行
不过,湾区也是国内工业用地最紧张的地区之一。深圳、东莞、中山、佛山和珠海的土地开发强度已超过30%国际警戒线,其中东莞和深圳均超过50%,东莞土地开发强度与深圳比肩。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东莞从“世界工厂”成长为“双万”城市,面临着“土地零碎化、低效化,产业迭代空间受限”的难题。
戴德梁行大中华区副总裁、华南及华中区董事总经理程家龙表示,大湾区凭借沿海和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吸收全球产业转移,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同时,东莞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立足“双万”新起点,在回归制造业的基础上再次谋划产业转型,以拓空间和优环境为抓手,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提升城市承载力、吸引力,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加快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