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竞赛已经打响。3月15日凌晨,海外公司OpenAI新一代大型多模态模型GPT-4如期发布,这款产品不仅能接收文本输入,还可以响应图片,甚至兼具推理能力,快速的迭代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成熟度,让更多的行业看到人工智能商业化的无限前景。
几乎同时,中国企业也纷纷发布AIGC产品进展。3月16日,三六零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计划近期推出一系列类GPT的应用产品。当日晚间,昆仑万维回复深交所关注函称,公司和奇点智源合作开发中国版类ChatGPT,预计今年内发布,并且会将代码开源。
3月17日,万得ChatGPT指数一路走高,涨幅达到5.87%,至此该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达到57.67%。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已经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那么中国企业应该如何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本土化AIGC成长空间巨大
相较于ChatGPT等海外AIGC产品,市场普遍认为,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数据支撑,本土化的AIGC产品成长空间巨大。
在北京数规科技中心主任刘玉书看来,中国企业在通信、计算机、互联网、制造业等领域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以及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
“海外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更为成熟,相较而言,国内企业在AIGC布局上具有本土优势,国产大模型可以更好地适应中文语言和文化特点。”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专家安光勇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中文语言大模型已经落地,类ChatGPT产品陆续推出。《证券日报》记者体验使用了相关产品,发现普遍已经达到了GPT-2的水平,可以进行聊天、续写、编故事、生成图片,但语言处理和模仿能力仍与ChatGPT有1-2个代际的差距。
一览科技创始人兼CEO罗江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模型领域,其他所有公司的技术水平都与OpenAI存在巨大差距。“我国的AI研发起步并不晚,在NLP、图像识别、语音识别以及AIGC等领域,表现可圈可点。如果坚持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大约两年时间,我国有望做出类GPT-3.5,甚至接近GPT-4水平的大模型。”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一些AIGC研发公司投入不足,使得大模型很难实现复杂指令。“无论是从发展前景还是从未来布局的角度看,都不建议科技公司一窝蜂去做大模型的研发,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技术与产业的结合。”
场景应用处于爆发前夜
机构对AIGC产业寄予厚望。太平洋证券分析称,AIGC在各行各业应用场景快速落地,高应用价值下AIGC有望成为数字内容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能。独立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2023年将有20%的内容被生成式AI所创建;2025年生成式AI产生的数据将占所有数据的10%(目前不到1%)。东吴证券预计,AIGC在内容生成中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应用规模快速扩增,预计2030年AIGC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