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0月17日讯(记者 李春晖)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作为主办城市,北京在高质量发展和扩大开放方面有哪些积极实践?16日,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由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新闻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城市采访活动,深入感受北京创新发展成果。
探访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践
“截至2023年9月底,北京中德产业园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博世、威乐水泵等100余家德资企业,其中隐形冠军企业28家,智能制造企业51家,德企及工程师团队200余人,年工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在北京中德产业园“第一窗口”——中德大厦,中德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郝利杰向来访记者们介绍。
作为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和北京“两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中德产业园以高水平开放,持续呈现中德经济技术“联合发展、相互成就”的生动实践。
中德产业园沙盘模型(中国网财经李春晖/摄)
北京中德产业园总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聚焦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数字经济、先进制造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定位为“德国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地、中德隐形冠军发展的战略高地、中德交往与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
据介绍,园区成立了北京中德产业园管委会,在德国柏林、慕尼黑、法兰克福、科隆设立海外联络处,组建了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协会,与德国中心、中国德国商会等机构建立合作,重点推进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同时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及“两区”建设,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化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
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系列前沿创新成果:博世工业4.0创新中心“未来工厂”的智能柔性生产线能在4分钟里实现全自动变线;北京思灵机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械臂“灵敏而细腻”,可以操作着钉子在气球表面划过而不把气球扎破;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可以取代塑料应用于多种领域,同时能在自然环境下降解,避免制造白色垃圾……
相关负责人表示,微构工场、思灵机器人等企业是北京中德产业园开拓创新发展的缩影,也是近三年来北京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的一个缩影。未来,北京中德产业园将继续加速汇聚资源渠道,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提升运营服务水平,持续深耕发展热土,为首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开放添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