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用于定位却沦为社交神器 暗中诱导消费侵犯孩子隐私
儿童智能手表里或潜藏“大灰狼”
● 儿童智能手表越来越社交化,对孩子来说弊大于利,孩子接触过多、过于成人化的网络信息,容易心理早熟,可能沉迷于虚拟网络社交
● 儿童智能手表收集的生物识别、行踪轨迹等儿童个人信息实际上均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收集时应当坚持最小收集原则,必须取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同意,这是一条不得逾越的红线
● 家长应该筑牢第一道“防火墙”,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提升孩子的社交沟通能力。企业在研发产品时也应该“做减法”,功能设计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其实际需要
“智能手表里暗藏‘大灰狼’!”这句话如今已成为北京市民刘维和女儿聊天时的口头禅。
刘维的女儿今年8岁,沉迷于“表圈”(智能手表好友圈)近3年时间。往常,他放任女儿和好友互动,认为孩子有自己的社交圈很正常。直到刚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他偶然发现,女儿的智能手表里面竟然加了不少陌生人,其中有声音像中年男性的人频繁发来一些性暗示的语言,他这才警惕起来。
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的功能不断延伸,除了定位、接打电话外,还可以微聊、视频通话、拍照发好友圈、留言评论等,甚至内置益智游戏,又有支付功能,俨然一部微型智能手机。
多位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的家长担心,孩子通过智能手表无限制添加好友存在安全隐患,本来有益于孩子的“定位手表”沦为“社交神器”;同时,智能手表功能繁杂,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视力降低、睡眠不足等健康问题;还可能暗藏诱导消费、暴露隐私和被不法利用的风险。
儿童智能手表是否应该回归健康与安全核心功能?又该如何保护未成年人“手腕上的安全”?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智能手表风靡一时
功能繁杂容易成瘾
由于功能实用、趣味性强,近年来,儿童智能手表从“满足家长”到“取悦孩子”,越来越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
根据中国产业研究院《2022-2027年中国儿童智能手表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目前中国5岁至12岁的儿童数量约为1.7亿人,儿童智能手表的市场普及率约为30%,基本上3个孩子当中就有1个孩子有智能手表。其中智能手表在城市儿童的市场普及率至少过半。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发现,儿童智能手表的价格从几十元至数千元不等,品牌包括小天才、华为、小米、360等。在产品详情介绍页面,记者看到,不少儿童智能手表都预装了聊天、音乐、作业、故事、钱包等多种应用程序,支持拍照摄像、身体监测及支付等功能。其中的聊天软件可以发语音、图片、表情包,或者视频通话,也有类似社交朋友圈的功能,手表好友可以互相点赞或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