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嘉祥
“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架构运行5年后,迎来新一轮大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的“双峰”监管模式。
2023年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批准了这个方案。在13项国务院机构改革中,6项涉及金融监管领域,包括横向整合优化“一行两会”监管职能,纵向精简合并下设分支架构;吸取“双峰”监管模式优势,协同宏观政策与微观监管,厘清中央机构与地方分支职能。
这一次改革备受关注的莫过于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保监会”)的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下称“金融监管总局”),将中国人民银行的日常监管职责、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证监会”)的投资者保护职责划入到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人民银行将剥离行为监管职能,分支机构也迎来改革,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体制,按照行政区设立分支机构;证监会则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由证监会统一负责公司债和企业债的发行审核工作。
至此,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将形成新的“一行一局一会”格局,中国人民银行专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监管,金融监管总局集机构监管与行为监管于一身,证监会则专司资本市场监管。
从国际金融改革经验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现代金融体系风险交织的特征,金融监管机制存在重大缺陷,随之开展了大量金融监管改革的尝试。如美国在多头监管之上引入了监管协调机构,英国采取了机构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双峰”模式,欧盟则加强了宏观审慎监管。
日前,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回应称,改革总方向是使得我国金融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更安全,并更强调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国泰君安认为,本轮国内金融改革方向主要是权责集中、统一,以及协调监管,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此次改革从根本上理顺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之间的关系。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强化突出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这一目标。总的来看,是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体现,也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在要求。
“通过加强金融一体化的协调,防止监管部门条块分割导致的监管真空,杜绝监管套利,从而助力金融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金融更高质量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田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