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1年至今,我国生育政策已从“双独二孩”发展到“全面三孩”。历经10年嬗变,“让不让生”已不再是问题,取而代之的是“想不想生”和“生了怎么养”。
回顾政策历程,10年间,从2011年的“双独二孩”,到2013年的“单独二孩”,再到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2021年放开“三孩”,这表明政府提高人口生育水平的决心。
事实上,生育背后还有诸多复杂的社会因素相互牵扯,“说生就生”并不容易。
基于此,澎湃新闻推出“生育的细节”系列报道,精选国内外新刊发的人口研究,将后人口转型时期人们的生育决策及行为置于“显微镜”下,以人为本,探究细节。
今日适逢“情人节”,本系列推出第十四篇,关注“天价彩礼”。“天价彩礼”已成为众多农村男青年成婚的“拦路虎”,这种陋俗是怎么来的?
“‘天价彩礼’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涌现的民生问题,是婚姻缔结与人口再生产的又一抑制性因素。”在今年1月发表的《透视‘天价彩礼’:现状、成因与治理》一文中,作者如此写道。
该文发表于《山东女子学院学报》,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靳小怡及该院博士研究生段朱清。
该文作者注意到,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婚姻支付重要组成部分的彩礼不断攀升,“天价彩礼”成为农村地区存在的社会问题,其成因复杂,导致很多适婚青年不得不推迟婚龄,甚至“恐婚、不婚”,还有部分家庭因“天价彩礼”而“因婚致贫、返贫”。
研究基于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城镇化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婚姻实践,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在构成与金额方面呈现出新的特征。
如,研究发现,2018年,11省农村男性的婚姻总成本均值是当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 男性为婚姻成本的主要承担方,婚姻总成本持续保持在女性的三倍左右。
作者分析,“天价彩礼”的主要动因是性别失衡及人口流动导致的男性婚姻市场恶性竞争,以及城镇化、市场经济和现代观念的冲击,如资本下乡使城市生活标准渗透进农村,结婚需求向城镇生活标准靠近。
作者提出,对于“天价彩礼”的治理,既要承认婚俗、明辨适当彩礼与“天价彩礼”的区别,也要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小城镇建设等根本途经入手。此外,作者特别提出,要保护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发展权益,满足其养老需求,减轻对被迫未婚的大龄男性的社会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