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的锅 网约车背不起

  网约车可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竟然成了堵车的“罪魁祸首”。近日,有专家在发表评论时,将北京交通拥堵的原因指向了网约车,并表示需要提升网约车使用成本以减少拥堵,一时引发热议。

  根据专家的说法,网约车每天行驶在路上的时间长达15个小时,私家车可能只有2个小时,1辆网约车相当于8辆私家车对道路的占用,“要给予强力的成本提升,改变出租网约车成本过低、使用过滥的情况”。

  不靠谱的“专家建议”年年有,今年似乎特别多,率先从情绪上引发舆论的反弹。引起争议的另一点在于,网约车该涨价这种“拍脑袋”脱口而出的结论,看似有理有据,细究起来却未免过于单线条。

  网约车利用率有目共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私家车上路的必要性,更何况交通拥堵也并不是网约车出现后才有的问题。

  网约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互联网经济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后,在便民出行领域找到的最大公约数。面对网约车这类新模式,监管鼓励规范的态度,也印证了网约车对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助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完善城市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拥堵则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通病”,超大型城市更是如此。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虹吸效应导致人口进一步聚集,但在交通资源的供给上,随着“开源”修路的法子逐渐逼近上限,城市道路发展速度跟不上私家车增长的速度,矛盾由此而来。

  我们不能绝对地否认网约车对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毕竟个别网约车违停、占道造成交通“肠梗阻”是事实,但同样也不能将交通拥堵的锅简单地甩给网约车,将城市治理的责任粗暴地推给一方,尤其是作为后来者的新兴事物。

  大城市的交通治理,需要的不是“哪里不通点哪里”“哪里太多减哪里”的单向思维,而是城市发展思路、出行需求、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等方面的通盘考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道路资源已经进入存量时代,对现有道路资源做进一步优化,提升使用效率,是缓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流思路之一。倡导绿色出行,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多网融合”皆是这一思路主导下的具体体现。

  而大城市交通拥堵更深层次的症结,则在于对道路这种强公共属性产品的使用和分配,是否能够足够灵活、合理且机动地运转,匹配上城市发展的脚步,这考验的就是城市治理的水平和城市治理的智慧。

  一段时间以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城市交通的治理上,科学设置信号灯周期、预约出行解决地铁进站排队、公交专用道空置问题等新闻也频频见诸报端。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