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民宿的年轻人为乡村旅游带来活力

  本报记者 《工人日报》(2023年08月13日 02版)

  阅读提示

  年轻人回归乡村、扎根乡村,打造品质民宿,带动当地餐饮、文旅、电商发展。有团队以民宿为载体,探索露营、茶馆、农场等服务,挖掘乡村文化魅力。

  “多年后,我可能在云南、贵州,可能在四川、西藏,也可能在某个不知名的村庄。”28岁的苏州姑娘秦何熠,在乡村扎根5年,改造30年老宅开民宿,并聚起团队为100余个乡村旅游项目做规划。

  “相较于都市的繁华,大理的乡野更贴近自然,苍山洱海的壮阔有着天然的疗愈力”。去年11月,陈奇偌辞去上海的工作,到云南大理定居,租下了喜洲南星登村的一个老院子,筹备做疗愈民宿。

  盘活和挖掘地方文旅资源、打造品质民宿,近年来,成为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的一大“卖点”。根据一民宿平台今年7月发布的《Z世代民宿从业者观察报告》,2023年上半年该平台新增房东中“95后”占比达七成,同比2019年增长五成。乡村民宿在带动当地旅游、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社会价值日益凸显。

  “95后”将30年老宅改造成新式民宿

  苏州城区往西50公里,跨过太湖大桥,是中国内湖第一大岛西山岛,庭山村是入岛后的第一个村子。1995年,秦何熠出生在这里。

  出于对家乡和家人的浓厚感情,2018年,秦何熠大学毕业不久,就选择了回村,并开始在家乡谋发展。

  村子有西山岛的旅游资源优势,又临近江浙沪,秦何熠决定投身旅游业,把爷爷留下的一栋30年老宅改造成民宿。那一年,她自己动手改造设计,用大学兼职攒下的积蓄和父母的资金支持,开起了村里第一家新式民宿。

  为了打破客流较少的困境,秦何熠将民宿开到线上平台,利用互联网吸引外地游客。为此,她还专门为客人策划游玩攻略、拍照片、做早餐。

  随着民宿生意日益红火,越来越多游客、学生实践团、民宿伙伴涌入庭山村。秦婆婆是秦何熠的老邻居,几年前她在村里开了一家老式农家乐,但生意寥寥。在秦何熠的帮助下,农家乐改造成特色民宿,还上线了互联网预订平台,靠着新办法迎来了新生意。为感谢秦何熠,秦婆婆隔三差五就送来自家种的瓜果蔬菜。

  秦何熠表示,5年来,在她的带动下,庭山村的民宿增加到10余家,也带动了当地餐饮、文旅、电商发展。

  上海白领到大理开疗愈民宿

  在上海从事金融工作时,陈奇偌经常到一家健身房运动,日常练习中,她接触到多种关乎身心健康的课程,两年时间的练习给她的身心带来明显变化。因此,陈奇偌来到大理后,很快决定要在这里打造一个小型、亲民的疗愈空间。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