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积极“献计”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提升服务能力助跨境电商“出海抢单”

  从国内网购到国际海淘,中国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的购物车已推向全球,跨境电商如今成为中国外贸发展的新生力量。2022年,我国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为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以来,全球经贸形势及发展环境变得复杂严峻,在外需走弱、订单下降的情况下,如何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的议题。

  跨境电商发展仍有“痛点”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要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要稳定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把尊重和激发贸易主体的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推进高水平开放,要让做外贸更简单、更便利、更有获得感。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2.11万亿元,同比增长9.8%。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跨境电商行业仍然存在影响创新和发展的诸多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指出,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发展中存在的“痛点”:中小外贸企业数字化能力不足。2021年4月,全球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亚马逊突然“封杀”了大量中国卖家的店铺,冻结了资金,导致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充分暴露了国内中小外贸企业缺乏数字化能力的短板。

  同时,跨境电商企业品牌建设难度大。在跨境电商中,很多制造业企业都是国内各产业带的隐形冠军,但因缺乏品牌建设能力,导致出口的商品大多以低价值商品为主,一直处于国际供应链的末端,难以获取品牌溢价,影响跨境供应链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跨境企业竞争环境仍有优化空间。在跨境电商新业态中,存在大量中小商家之间的恶意投诉、滥用商标等恶劣竞争现象,同时跨境电商平台之间也存在恶性竞争,严重扰乱了正常外贸市场秩序,阻碍了中小企业发展和外贸模式的创新。

  提升服务能力改善营商环境

  为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我国一直以来都对跨境电商采取开放包容扶持的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海关总署广东分署主任李魁文认为,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就要积极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做好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方案的有效实施,形成“跨部门协同配合、跨关区分区协作”的合力,来优化跨境电商营商环境;在市场采购方面,应加强市场主体准入和分类管理,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联合惩戒力度,促进市场采购贸易健康发展。

  赵皖平也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提升对跨境电商公共服务能力,鼓励电商企业自主创新。为充分发挥跨境市场主体的能动性,职能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各地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力,提升跨境结算等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加快跨境物流、产业园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跨境电商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数字化平台,鼓励有实力的跨境电商企业建设海外仓,为中小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以提升中国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