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个人账户“缩水”,牵动的不止一本账

文/辛颖 乔佳慧

编/王小

到武汉协和医院门诊就医患者 摄/辛颖

酝酿多年的医保个人账户改革,2023年2月初,在中部重镇武汉落地时被推上热搜,也让这场牵动全国3.5亿职工利益的再分配,更为清晰地摊开。

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单位医保缴费的30%不再计入医保个人账户,这意味着每人的账户每月汇入的钱少了约一半。那30%的钱,被全部被计入新增的门诊统筹基金,大意就是谁有病谁用,以降低部分患者“因病致贫”的风险。

自1998年中国职工医保制度建立起,就由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构成。个人账户里的钱,可用在定点医院、药店的自付费用;而统筹账户资金,则用于支付住院费用,由医保和医院直接结算。

20年来,虽多次提及改革,但改革的大幕到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才拉开,要求各统筹地区推进落实,可设置三年左右的过渡期。

到2023年各地已陆续启动医保个账新政。即便在新政制定过程中,多位学者建议直接全部取消个人账户,考虑到对“既得利益”的触动阻力,国家医保局最终谨慎地选择了这种方案——先减少一半。

多年延续的返款到个人账户,已成为公众一个固定的心理账户,突然将这项权益置换到门诊看病,公众长期形成的心理账户产生震动,即便是那些将会因新政明显受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也感觉自己遭受了损失。

学者眼中一项完美的政策,在自上而下落地时却遭遇各种“水土不服”,几乎让武汉这个千万人口的城市管理运转方式都在经历一场大考。

“如同医保门诊统筹改革的落地,不是依靠医保一个部门就能推动的,中国医疗体系的诸多问题,都需要更高层次的规划和统筹。”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王全说。

受益者的担心

2月1日,武汉市正式实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因为听力下降、视力老花,史国一直使用数字按键的老年手机,对新政策的调整,他是断断续续用老同事的智能手机看的网络消息。

“去年就听说要扣钱,我当时想肯定是骗人的。”史国了解最新政策后,诉求就是“改回去”,不用门诊报销,按原来一样发钱就行。

2022年,武汉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096.65万人,减去此前公布的城乡居民参保人数463.04万人。据此估算,武汉职工医保的参保人数在500万水平。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