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生育率不断走低,“低生育”现象成了近年两会的热议焦点。
从生育率变动来看,在“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的2016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77;而到了“三孩”政策正式放开的2021年,这一数字下降为1.15。
近年来,全国多地正在积极推出各项生育支持政策,如额度不断提高的育儿补贴;时间不断延长的产假、育儿假等等。那么,什么样的生育支持政策才能起到实效?延长产假、辅助生殖进医保等生育支持政策应如何完善?托育服务、婴幼儿照护服务怎样才能跟上?
对此,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澎湃新闻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作为国家卫健委的官方智库,多年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持续对我国婚育状况进行调查监测,贺丹委员结合调查结果,从政策研究者的视角给出了她的观点和建议。
在她看来,生育支持政策仍有诸多方向可继续加强完善,如,鼓励男女产假同休、共担家庭责任;生育支持政策不要有孩次之分;改变地方生育支持政策的户籍门槛、对新老市民育儿给予同等支持;对标发达国家,强势开展托育服务等。
以下为专访实录:
生育率为什么跌得这么快?生育养育压力大,婚育观念现代化
澎湃新闻:贺委员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做客我们“两会一线”节目。请问您今年的提案中有哪些关于应对低生育现状的建议呢?
贺丹:现在人口形势的变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少子化的推进以及低生育率的问题。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怎样加快构建生育支持的政策体系,特别是一些长期制度的建设。比如生育保险制度、婴幼儿照护制度、还有生殖健康服务制度等,这些都是跟生育相关的核心基本制度,我们会聚焦这些方面的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另外,对于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们也会跟踪地方生育支持政策落地的情况,结合大家对政策的反应,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澎湃新闻:谢谢。下面想请教下,现在晚婚晚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年2月多地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杭州、宁波、广西桂林等城市的平均初婚年龄都在30岁上下。在全国层面,全国适龄人口的初婚年龄也在不断推迟,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从20世纪80年代的22岁持续上升到2020年的26.3岁,初育年龄推迟到了27.2岁。请问您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晚育的原因是什么?除了现实生活的压力,观念改变的影响会不会越来越大?
贺丹:近几年来,我们确实观察到了青年群体生育意愿、生育水平的下降都非常明显,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