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经济复苏 财政政策如何做好“加减法”

  3月1日,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财政部部长刘昆在会上介绍,在2023年,财政政策要“加力”也要“提效”,其中,既包括加大财政支出、保持投资力度的“加法”,也包含降低税负的“减法”。

  加支出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刘昆表示。

  应对这些风险挑战,需要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在这其中,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在“加法”方面,刘昆表示,财政部门将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

  “虽然2023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但我们不会在民生支出上退步,我们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刘昆介绍,从财政支出情况看,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加,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基层“三保”能力,转移支付也需要保持必要力度。

  刘昆指出,在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06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将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贴息等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同时,将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202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此次明确表态加大财政支出强度也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的落实。

  扩投资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当日的会上介绍。

  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也毫不意外地被纳入“加法”之列。具体而言,许宏才指出,接下来财政部将合理安排专项债券规模,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更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

  事实上,此前财政部相关座谈会上曾指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创新宏观调控,不主要依赖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何今年投资仍然“确保力度不减”?

  “这一分析的提出,在于2008年国家以4万亿元的投资规模拉动经济发展,使我们走出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从此宏观调控的刺激政策离不开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一般而言,投资的重点都集中在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国家重大工程等少数几个领域,目前,这些领域的投资机会逐渐减少,其投资拉动的边际效率逐步降低。”武汉大学财税与法律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唐大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这一分析并非对投资拉动力的否定,而是在提醒不能‘依赖’一两种模式,不做未经科学分析和可持续性研究的投资。”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