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机供应链的“印度梦”能否延续?

集微网消息 过去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手机产业链在印度政府的“重拳出击”下举步维艰。

税收、投资等多项政策的影响下,国产品牌在印度市场呈现出的增势被明显遏制,其中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小米。在其取代三星成为印度市场霸主长达数年后,后者的市场份额或许会因小米发展受限再次反超。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分别为:小米、三星、vivo、OPPO、realme。其中小米出货量同比下降26%,是五家厂商中全年出货量下滑最严重的,不仅如此,该品牌与三星当年的市场份额之差也仅有1%。

核心矛盾:所求不同

一家在印投资的中国供应商告诉集微网:“其实小米的问题也是所有中国厂商在印度面临的问题,我们和当地政府要的不一样。中国企业去印度是单纯想依托当地庞大的市场规模自己赚钱,而政府是要企业在印度市场获利的同时也为本土制造、技术、收益、就业等方面都创造真正的价值。”

对方还透露,虽然小米在印度深耕多年,但由于小米印度公司的管理团队与集团理念存在很大偏差,现如今整个团队已经经历了一次“换血”。

事实上,集微网在此前的报道中也曾提到过上述问题。

中资企业享受印度人口红利的同时,现阶段的“印度制造”还停留在市场被外资企业占领,本土品牌份额不断萎缩,多类电子产品及零部件仍高度依赖进口的水平。有数据显示,印度核心制造业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60%属于半成品和资本品被广泛用于制造成品,一半电子产品进口来自中国。

“许多中国企业在印度的公司、工厂都是亏损的,或是仅仅能保持盈亏平衡,这样的局面显然与当地政府所期待的相悖,受打压在所难免。”上述供应商说到。

他举例谈到:“早期推动大家去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关税,当地工厂的良率、环境、管理等方面远不如大陆工厂,所以很多订单都是在本土生产完成后运输到香港仓库,再由香港发往印度。这种模式其实是把大部分收益都留在中国,印度厂很难从中获利。”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继续留在当地的企业来说,虽然存在一定限制,但印度仍有目前最具挖掘潜力的增量市场、最低廉的劳动力和大面积的厂房用地,投资价值颇高。因此不少在印投资多年的大厂,都在尝试通过变换生产、经营方式来改善自身处境。

改变策略:互利共赢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