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计划3月上线的“百亿补贴”频道,表面上似乎是“对抗”拼多多百亿补贴对高线用户市场的渗透。然而,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也可能是京东在“赌”一个流量平台。
01
赌
一直以来,京东被市场认为擅长做供应链,而不擅长做流量,长于做“重”,而疏于做“轻”。它的估值水平则总受限于“流量相对不大”的市场固有认知。
京东起家于3C电器,这是一个低频业务(大件耐用消费品),由低频业务起家所形成的品牌认知与消费习惯则让它的购物频次大幅低于其的主要竞争对手,早期是阿里,随后又是不断出现的新流量平台——美团、拼多多、抖音。
在下沉市场,用户的大件耐用品消费又往往青睐于线下,线上的渗透率没有那么高,由此,在整体的用户规模层面,京东也大幅落后于其他流量平台。
这些最终塑造了京东的基因——由低频业务起家所建立起来的规模、生态、运营能力与运营习惯,导致它在流量挖掘运营的敏锐度和能力方面落后于它的竞争对手。
发展到当下,你会发现京东一直在赌流量平台,但似乎一直都没有赌得特别成功。
它是最早开始做即时零售平台的企业之一(京东到家)、也做过社区团购、做过C2C平台业务,做过直播,搞过新零售,但这些业务都没有能帮助京东把流量盘做得特别大。在玩流量方面,在讲流量故事层面,京东总是相对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京东内部,《商业观察家》之前就听到过一些高管公开承认说,京东确实相对不擅长玩流量,“京东是做供应链效率,做供货的。做得很重,因此,在做‘轻’,做流量方面,就相对不擅长。”
甚至有个别高管称:“今天你要去说,我去赌一个流量平台,可遇不可求,而且流量变化是极其快的,我并不认为说会有永久的流量,因为人的兴趣、技术都是发生变化的。因此,你永远没办法去赌一个流量。”
02
困
那么,流量重不重要?
从这些年电商的发展来看,极其重要。
当有流量红利时,所有的电商平台都能做高交易,并获得丰厚的广告收入回报。而当没有流量红利时,整个行业则都出现了停滞。
大量新冒出来的电商平台,并没有因为缺乏供应链能力而停止成长,倒是会因为没有流量而陷入困境。
这是因为流量直接关系到订单,中国是制造大国,并不缺商品及物流产能,而是产能过剩缺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