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5 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其实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内耗及其心理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有数据显示超过五分之一的大学生感到抑郁,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处在焦虑之下。
在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2022 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中,对近 8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大约是 21.48% 和 45.28%。
另一项发表在《心理学前沿》的研究,调查了全国 43 个城市、23 所大学,共计大约 10 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平均的心理障碍患病率为 22.8%。
过着校园生活的大学生本应无忧无虑的,为什么抑郁问题如此严重?他们到底都在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这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01、超过 7 成的大学生深受心理压力的困扰
国内一项研究表明,有 73.2%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其中对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当属学业压力和不确定性压力。
感知到较高学业压力的大学生患上精神障碍的可能性相对来说要高出 1.43 倍,例如年级越高,学业压力也会升高,导致高年级大学生的患病率更高;医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业压力,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也更高。
不确定性压力指的是对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压力,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缺乏社会经验和心理成熟度,会产生对当前状态、生活意义、人生目标和毕业去向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常常伴随着不安全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最终造成焦虑和抑郁问题。
约有 54% 的大学生报告感受到不确定性压力,这些大学生的患病风险高达 2.55 倍,这比其他任何压力都要严重。
02、精神内耗正在掏空大学生的内心
精神内耗,在心理学中通常认为是自我控制资源的消耗,自我调节资源模型认为自我控制资源是有限的,当我们调节资源或能力不足时,就会体验到自我控制困难,产生所谓的精神内耗。
精神内耗往往代表着情绪调节能力的不足,从而造成抑郁和焦虑等精神障碍。研究发现,约有 30%~40% 的大学生存在着不良情绪调节策略,例如思维反刍、回避和抑制等。
回避和压抑并不会让负面情绪消失,而是会不断地在内心累积、蔓延。
而思维反刍指的是当人们经历失败和压力等负性事件,所产生的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反刍的人会一直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想一件事情,试图找到解决办法,或者被动地比较当前和目标之间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聚焦在自己的负面情绪上,例如不断地想“为什么这种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反过来又会强化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陷入焦虑和抑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