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车展正式开幕前,造车圈发生了这样一件“秘闻”: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花重金包了两架专机,载着满满登登的高管们,提前飞抵中国。下飞机后,这些大众高管们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去品尝知名的上海小笼,而是找来市面上所有正在销售的中国品牌新能源车,进行深度试驾。
他们迫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这个国家,怎么在一夜之间,突然就学会造车了?
来自保时捷,负责研发的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施德纳(Mr. Michael Steiner),也在这批“海外试驾客户”当中。
不过,毕竟是拥有多年跑车研发经验,见过大世面的“老江湖”,施德纳在面对中国品牌的突飞猛进时,远比那些年轻的大众集团高管们表现得平心静气。
“是的,我当然试驾了几款中国品牌的车(这是计划的一部分)”,施德纳说,“从保时捷研发负责人的角度来说,中国新势力车型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许多车型令人兴奋,但,我并不感到震惊。”
在“中国电车一声吼,太阳系也要抖三抖”的时代背景下,施德纳的发言,大胆又危险。特别是在中国汽车人的耳朵,已经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泰国、俄罗斯人民姿势多样的吉利话磨出老茧之后,施德纳这样不跟风吹两句的耿直老外,多少有点“不合时宜”。
已经多装屏,还想怎么样
那,施德纳的反骨,是怎么长出来的呢?答案很简单:保时捷造的车,与中国新势力造的车,不一样。
“首先,我怀疑是否中国有主机厂真的把保时捷作为目标。”施德纳说,“保时捷一直面向的是相对小众的细分市场,是一个打造驾驶者之车的品牌。我们是围绕驾驶者需求来生产汽车,一直强调最精准的驾驶动态体验和驾驶乐趣。”
这话没毛病,保时捷的车,无论跑车、SUV、行政轿车,制造的初衷是让人自己开,在这个过程中,让驾驶者体味“人车一体、灵肉合一”的终极快感。而中国新势力品牌造车的初心,是把车交给电脑开,车内所有成员,包括驾驶者在内,更多时候无需干涉驾驶进程,实在无聊可以看看彩电,喝喝冰阔乐。
“智慧互联、车载娱乐、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对保时捷来说是一个加成,不是品牌理念的核心。”施德纳告诉虎嗅,“我们的核心是打造细分市场中最以驾驶者为导向的跑车。因此,目前没有中国品牌,可以和我们在完全相同的细分市场中直接竞争。当然,我也非常尊重中国品牌目前所拥有的这些(非驾驶者导向)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