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谷歌是如何在聊天机器人竞赛中落后微软的?

编译 | 吴菲凝 编辑 | 李水青

智东西3月9日报道,近日,外媒华尔街日报记者迈尔斯·库卢帕(Miles Kruppa)和萨姆·谢克纳(Sam Schechner)深度挖掘了谷歌聊天机器人的发展历程,研发时间竟然已经长达十年之久。在此期间,该项目更是经历了反复审查失败、多次更名和多位核心人员离职等波折。

谷歌的聊天机器人投入可以追溯到2013年,而后研发出一款名为Meena的聊天机器人,但直至2020年才以LaMDA新名称在一篇论文中得以披露进展,至今产品仍未公开发布。2022年底,在OpenAI旗下的ChatGPT亮相并迅速走红之后,谷歌匆忙公开了自己名为Bard的聊天机器人,但其却在公开展示视频中意外“翻车”。

华尔街日报两名记者认为,谷歌此前对待AI的态度太过于谨慎,以至于现在陷到一个“起大早,赶晚集”的尴尬境地,为竞争对手微软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谷歌内部,高管们认为,谷歌必须保证AI技术足够安全才能够推向公众。

一、两年前聊天机器人已面世,因安全问题隐而未发

谷歌的两位研究人员丹尼尔·德·弗雷塔斯(Daniel De?Freitas)和诺姆·沙泽尔(Noam Shazeer)从2013年就已开始投入聊天机器人Meena的研发,据称所使用的技术远胜于当时其他任何技术。他们开发出的对话式计算机程序可以像人一样自信地谈论哲学,还能即兴创作出一些双关语。

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两位研究人员向同事们称,聊天机器人在AI的不断进步的推动下,未来将彻底颠覆人们使用搜索引擎和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

他们敦促谷歌向外部研究人员提供Meena的访问权限,试图将其集成到Google Assistant智能助手中,还要求谷歌公开演示这款机器人。

但谷歌高管多次明确拒绝了他们,高管认为该计划不符合公司对AI系统安全性和公平性的标准。

谷歌这种拒绝公开发布的谨慎态度,主要是由于长年以来外界对于公司在AI方面的争议。从关于AI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的内部争论,再到公司去年公开解雇了一名声称AI已经获得人类感知的员工,谷歌一直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据前员工以及其他知情人士透露,长久以来的一系列事件让高管们担心公开演示AI产品可能对公司声誉和搜索广告业务构成风险。据悉,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营收近283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收入来自搜索引擎广告投放业务。

前谷歌产品经理高拉夫·内马德(Gaurav?Nemade)说:“谷歌正在努力在承担风险和保持全球领导地位之间找到平衡。”

谷歌的谨慎态度如今看来是明智之举。二月份时微软曾宣布,针对于聊天机器人发表敏感言论的用户报告反馈,未来将对机器人施加更多新限制。微软高层解释,当应用程序运转到难以负荷时,它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的现象。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