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
近年来,我国供应链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但同时,供应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供应链在极端情况下的韧性和健壮性有待加强。多数传统行业数字化进程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底层数字基础设施层面,企业普遍使用多朵云,对于安全、稳定、高性价比的多云管理有持续需求。
2023年全国两会即将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京东云事业部总裁曹鹏在提案中建议,加快实现国产化“真替真用”,推动供应链自主可控,加强对“多云多芯多活”下一代数字基础设施的研发支持。同时,推动全链条协同创新和整体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水平。
国产化的硬骨头:业务连续性和经济成本
传统产业加速提质升级、新兴产业持续茁壮成长,是我国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按下“加速键”,供应链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而柔性灵活、随需应变的供应链软件体系仍有待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中国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表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过程,对产业的硬件给予较多的关注。实际上,产业的软件发展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方面的差距也亟待去着力弥补。
保障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是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其中国产化的产业数字基础设施是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重要基石。然而,许多企业在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面临“不敢转”的挑战。首先,完整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成本往往较高,与传统基础设施适配的工作量极大;其次,部分国产化软件的性能和稳定性仍有待提高,如果将关键系统和应用直接替换成国产化的解决方案,企业对于业务持续性方面有一定顾虑。
随着新型数字应用的蓬勃发展,企业对数据安全与主权的考量持续提升,多云成为企业数据中心部署新常态。据Flexera 《2022年云状态报告》显示,89%的受访企业在IT架构上选择多云战略;德勤最新发布的《多云白皮书》也显示,企业在享受云带来的敏捷、创新以外,也要解决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和痛点。绝大多数企业不能简单地抛掉已运行多年的系统,重新在云上搭建新的平台,需要带着多云的思维来改造、构建IT 系统,支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