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调查走过场,主动拜群众为师;避免调查变检查,大力鼓励群众畅言;避免调查无后续,及时回应群众需求
上面要求全域绿化,下边执行毁田造林;上级图上圈圈点点,基层承担强拆风险……近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方上级部门决策时追求大干快上,落实中配以高压督察考核,导致基层“先被压着埋头快干,后被曝光问责整改”,结果就出现“决策乱画饼,落实翻烧饼”的现象,留下了因决策随意性、主观性导致的“短命决策”。
报道中提到一个例子,近年来,中部某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程,路网两侧要求栽植数十米乃至上百米绿化林,但该地不少区域地处平原农区,道路两侧皆为大片基本农田,基层干部在落实造林要求和保护基本农田之间犯了难。但由于上级领导高度重视,层层督察考核排名,基层干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个别地方“十年任务,三年完成”,最终占用了不少农田。
↑北方某地高速两侧部分残存的绿化树木散落在麦田里。图据半月谈
此类情况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决策过程中基层实情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或调查研究形式化。因此,笔者建议趁着当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领导干部应该走向基层,真正做好调查研究,了解与掌握基层实情,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面的有价值的参考。
防止调查走过场,主动拜群众为师。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把调查研究当作安排的“无奈任务”,只要人到了基层,实现工作“留痕”就算完成任务。因此,一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查,习惯按照时间表、路线图走马观花式地快跑一圈,粗看一遍,闲聊几句。即使调查安排相关的座谈会,也是花点时间听听基层干部汇报,翻阅准备的资料而已。很少见领导提问,做笔记也往往是助手代理。即使提问,也可能是无关痛痒的问题。甚至最后调查结束,助手还得找基层拿汇报材料。整个调查过程貌似热热闹闹,却往往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知半解。
基层调研要有正确的态度,更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带着问题与疑惑,走入广大基层,深入广泛群众,甘当小学生,拜群众为师,向群众虚心请教与学习。在调研过程中,领导干部不能以偏概全,而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多请教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熟悉基层现状的群众,多去几个发展有差异,问题有不同的基层区域,真正全方面多角度地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既要知晓基层的特殊现状与问题,也要明白基层的一般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