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 自青藏高原奔涌而下,蜿蜒过山脉与盆地,流淌过平原和丘陵,黄河孕育了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在黄河两岸,各地为保护黄河生态做出的努力处处可见。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黄河流域协同保护、共建沿黄生态廊道成为共识。黄河成为惠及广大民众的“幸福河”。
生态优先
黄河入海口处,壮观的河海交汇景象铺展开来,一条黄绿相间的“飘带”,把河水与海水分成两半,河黄海清,泾渭分明。
大河息壤,百鸟翔集。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生态修复,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数量持续增加,每年有600多万只鸟儿在这里迁徙、越冬、繁殖,被称为“鸟类国际机场”。
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黄河汇入渤海,形成独特景观。新华社记者郭绪雷 摄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古人对黄河的无奈叹息,也饱含无尽期盼。新中国成立以来,沿黄各地加强水利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出台,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日见成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迎来新篇章。
驱车行进在宁夏银川市的滨河水系沿岸,黄河岸边大大小小的湿地组成一幅美丽生态画卷。银川市串联入黄湿地8处,截流9条主要入黄排水沟汇入其中。通过科学种植芦苇、菖蒲、睡莲、荷花等植物,并投放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滨河水系构建起完整的湿地生态净化系统。
“主要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入黄排水沟水质全部达标。”银川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吕金虎说,滨河水系不仅成为生态长廊,还形成“净化器”,有效保护黄河水生态环境。
生态优先的理念,如今贯穿于黄河沿线各地。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自2019年8月以来,甘肃兰州市大力实施国土绿化,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和保护,目前累计完成营造林41.95万亩,草原生态修复8.6万亩,城市绿地新增改造392.36公顷。
“兰州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兰州市林业局一级调研员张守琪说,当地造林立地条件相对较差,但一直坚持合理运用集水、节水造林技术,持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生态共治
在银川市,有一个专门“变废为宝”的工厂——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等固体废料经过多道生产工序,最终变为绿色环保新型建材。而固体废料的来源则是紧邻工厂的“产废大户”宁夏电投西夏热电有限公司。据项目建设负责人吴玉华介绍,整个生产过程不产生废水、废料,还高效利用热电厂余热,最终产品中也不含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