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1日电? 8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精神丰碑淠史杭——写在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特大型灌区开工建设65周年之际》的报道。
这是被誉为水利奇迹的治水壮举,历时14年、日均投工50万人、开挖土方量可绕地球10多圈,建成了沟通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固定渠道绵延2.5万公里,覆盖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水生态系统。
这是一座光芒不熄的精神丰碑,数十万江淮儿女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壮举劈山开岭,创造了渠走丘陵、引水上岗的“人间天河”奇观,让昔日旱涝频发的贫瘠之地变成鱼米之乡。
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工建设的特大型灌区淠史杭。8月19日,纪念淠史杭工程开工建设65周年大会在安徽省六安市召开,人们深情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汲取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斗”出“人间天河”
烈日炎炎,古老的安丰塘水波浩渺,涓涓清流经安丰塘斗门汇入沟渠,淌进绿油油的稻田。顾广银望着眼前正在孕穗拔节的水稻喜上眉梢:“这一遍水浇够,今年的收成就有指望了。”
顾广银是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力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得益于良好的水利灌溉条件实现旱涝保收,他的规模种植步伐不断加快,如今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顾广银所在的寿县一带曾是“老灾窝”,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带,洼地逢雨即涝,岗地无雨则旱。史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的278年间,江淮丘陵地带发生自然灾害134次,百姓苦不堪言。
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为了抵御水旱灾害,2600多年前,春秋楚相孙叔敖就在这里修建了大型灌溉工程古名“芍陂”的安丰塘,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然而,古人的智慧并未能根本解决江淮丘陵一带的水旱灾患。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面对淮河水患,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随着治淮工程深入推进,大别山佛子岭、梅山等几大水库陆续建成蓄水,一个大胆的治水构想逐步成形:利用治淮建成的大别山水库群为水源,通过开挖人工渠道,联通淮河水系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水系的杭埠河,将水引到丘陵岗地,形成一个灌溉面积达千万亩的淠史杭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