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木兰溪,悠悠母亲河。福建莆田的木兰溪,历经20多年的接力治理,完成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从旧时水患频发到如今风光旖旎、泽被乡里,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图景,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
图为6月20日拍摄的木兰溪景色。王影迪 摄
木兰溪发源于福建戴云山脉,一路东流入海,流域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5公里。因其夹山而出,绕谷而行,弯多且急,河道狭窄,在治理前水患频发。根治木兰溪水患,成为群众世代之盼。
图为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展示的木兰溪流域图及下游洪灾淹没区示意图。王影迪 摄
1999年,莆田开启了木兰溪治理进程。
摆在木兰溪治理面前的,是几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下游河道蜿蜒曲折、断面窄小、行洪不畅;新挖河道属淤泥质土,呈流塑状,边坡稳定性差,难以开挖成形;下游处于沿海淤泥地质带,基础流塑状淤泥层达13米,含水率近70%,在此流塑性基础上筑堤,无异于在“豆腐上筑堤”,建设和保证堤防稳定运行,风险巨大……
图为木兰溪治理馆展示的木兰溪防洪工程遇到的技术难题。王影迪 摄
水患治理,科学先行;审慎决策,谋定而动。为破解“豆腐上筑堤”等世界级难题,福建请来国内权威水利专家,终于找到了“软体排”技术,并通过了水利部的技术鉴定,为治理木兰溪找到了科学“良方”,实现新挖河道与筑堤工程同步建设、就地取材、就地平衡,既不占耕地,又减少生态破坏,成本也大幅降低。
在木兰溪治理展示馆,记者见到了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副主任吴俊伟,他自1996年大学毕业分配至莆田市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筹建处(后改为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以来,就一直从事着木兰溪治理相关工作。谈起最初面临的困难,他感慨地说:“技术问题,是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面临的重大难题。1999年,由国内水利权威专家窦国仁为木兰溪治理设计了全国首个物理模型,在木兰溪张镇段进行试验,试验结果经过确定可行后,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才正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