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里的中国|单日车程二百公里,水上春耕“把脉”忙

央广网上海3月15日消息(记者唐奇云通讯员徐凌)“你那边的水质最近怎么样?哦对,别忘了,饲料得用好的!”坐在从上海海洋大学临港校区到崇明养殖基地的车上,学校高级工程师王春还不忘打着电话关心湖南益阳大通湖区的大闸蟹。3月14日,王春又踏上了每周一次去各大养殖基地“把脉”的路途。“今天行程紧、任务重,崇明两个点,新场一个点,现在是关键期,我们都要走走看看。”

春日里的中国|单日车程二百公里,水上春耕“把脉”忙

王春(右)在新场养殖基地指导(本文图片: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

科技服务就要做到农民家里去

上午10时,在上海市崇明区陈家镇立新村,王春还没下车,大闸蟹养殖户胡高学就激动地过来要给王春拉车门。“我们是认识了十多年的老朋友了。”2011年在崇明边开饭店边养螃蟹的胡高学偶遇了前来就餐的顾客王春。当时,聊天没聊几句,王春便开始介绍起科学养殖的好法子。

“那个时候,他们是不信我的。”谈起初入崇明开展科技服务,王春直言并不容易,“他们都是养了三十多年螃蟹的人,让当时一个才研究螃蟹十几年的人‘说三道四’,肯定接受不了!”

接受不了,那就手把手教。科技服务要想做得好,王春总结出四个字——亲力亲为。不仅要算好养殖户手上的“经济账”,还要下塘亲自做,才能建立起与养殖户之间的信任。种苗、饲料、人工、水质增氧设备等等,每一笔开销,以及日后能产多少斤,能值多少钱,王春都给胡高学等养殖户们算得清清楚楚。算好账,王春就亲自带着他们下塘做,怎么翻地,什么时候撒饲料,教得仔仔细细。

春日里的中国|单日车程二百公里,水上春耕“把脉”忙

王春(右)和养殖户胡高学

“以前年景好的时候,我们最高也就亩产280斤,王春老师带我们做了一年,就到了500至600斤,那个时候,我觉得不可思议!”胡高学至今还记得那年丰收时内心洋溢的喜悦。他热情地邀请王春来家里做客。在王春看来,“能请你去家里,就说明真正把你当自己人了”,做到农民家里去,才能把科技服务送至田间地头,做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

“我和徒弟口音都有点杂”

从陈家镇立新村驱车二十多公里,中午12时,王春来到了新河镇民主村,这里的养殖户是他的学生——2017届毕业生刘前越。“王老师,这批虾刚‘满月’,前几天蜕壳了,现在是透明的,漂亮得很,四月就能鲜活上市!”刘前越站在塘里端着食台,让王春检查日本沼虾的情况。塘边看得不清楚,王春捡起下水裤就进入塘里。“确实不错!还有塘边水草,你要小心照料。”“好的,老师!”刘前越不敢怠慢。

(责任编辑:AK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