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欺凌如何界定、学校如何防治学生欺凌、教师如何防治学生欺凌、家长如何防治学生欺凌、学生如何应对学生欺凌?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近日对2019年发布的《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指导手册》进行修订升级,对于这些问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图片来源:东方IC
校园欺凌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各方治理也一直持续推进,但欺凌事件依然出现。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还牵涉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不久前,一段海南“13岁女孩遭遇校园霸凌,被多名女孩殴打致伤”的视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除了当时双方因琐事发生口角的因素之外,学校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准确界定校园欺凌,是针对性防治欺凌的基础。欺凌行为并非普通打闹,在此次修订升级的防治指导手册中明确,欺凌是一种反复或长期发生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一次性的推搡、击打、辱骂等不构成欺凌,但网络欺凌由于一经上网就会持续传播,应视为一种持续的伤害。像武汉发生过这样一起网络欺凌事件:一位高一学生,他的社交账号时不时被陌生同学申请加好友,一旦他通过,对方便发来讽刺的话。原来,是有人在校园群里号召其他同学对其进行网暴,让不少不明真相的同学加入“骂战”。
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处理和解决不及时和是否有效也是重要原因。校园欺凌一旦发生,在处置上不能只流于表面。否则,不但欺凌者得不到惩治,受害者也会留下阴影,而且还会给其他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此次新修订的防治指导手册中,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各方视角,将学生欺凌防治这一难题转化成了各方能看懂、可操作的具体指导,特别是针对严重的学生欺凌事件,增设了需“司法机关介入处置的学生欺凌”一节,明确了报告和处置流程,以及学校、教师与司法机关配合衔接的具体义务等内容,为老师和学校处置比较恶劣的欺凌事件提供了清晰指引。
防治校园欺凌,需要压实各方责任,既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又要拧成“一股绳”,破解校园欺凌“预防难”“发现难”“处置难”等问题,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方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