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记者 王俊岭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9月12日 第 06 版)
今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新增多条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航线。图为8月17日,一艘集装箱货轮缓缓离开码头。
韩加君摄(人民图片)
一笔笔贷款、一张张保单、一次次结算……“一带一路”合作的背后,少不了金融服务。十年来,从出口到进口,从投资到建设,资金融通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帮助共建国家许多企业和居民实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梦想。
近期,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重大项目金融业务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人们不难感受到“一带一路”的强大吸引力和旺盛生命力。
魏志军与中老铁路——?
“苦没少吃,却没白吃”
从山西大同到老挝万象,直线距离超过2400公里。在异国他乡,中国工商银行万象分行市场部主管魏志军一干就是8年。
老挝的夏季高温多雨,40多摄氏度是家常便饭,加上道路破旧地形崎岖,100公里往往需要4个小时车程……这些年下来,魏志军跑工地、住板房、办业务,腿上不知被蚊子咬过多少个包。2021年12月3日,作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的中老铁路建成通车,终于让魏志军感到“苦没少吃,却没白吃”。
“从云南昆明到老挝万象,全长1035公里的现代化铁路,开工到建成只用了不到5年时间。这里边,也有我们金融工作者的汗水呢。”魏志军自豪地说,铁路工程建设节奏普遍较为紧张,对人力、技术、设备连贯作业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无法按期支付工程款,就会影响工程进度。
在项目建设之初,资金手续就遇到了难题。当时,一些施工企业海外经验较少,从国内商业银行开出工程保函经常出状况,要么时间赶不上进度、要么文本不符合要求,对项目资金拨付造成了影响。“如果资金不能如期到位,耽误工期怎么办?”魏志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和同事们商量后,大家一致决定:把责任扛到底,采取“转开保函”的方式,由工行万象分行统一帮助各施工企业与境内银行进行沟通。尽管工作量骤增,但魏志军和同事们通过夜以继日的工作,最终按时完成了“转开保函”的任务,有效提升了保函办理的效率和质量。
资金融通助力设施联通,要迈的“坎儿”不止这些。2021年4月,眼看着中老铁路建设进入尾声,一个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老挝移动支付不发达,现金是当地的主要支付手段。作为中老铁路运营资金的监管行,工商银行在当地并没有国内那样密集的网点优势。如何为中老铁路旅客提供优质的购票支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