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积极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一组数据反映了北京持续打造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新高地的最新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8月2日,北京有37家律所设立了境外分支机构323个,遍布92个国家和地区;北京共有涉外律师4000余人,已建立涉外律师培训基地30余家;北京律协组建涉外律师人才库,经过四年三次扩充现有入库律师1326人;近三年来,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国际案件数量均突破200件,目前共有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仲裁员170名。

深度参与有关国际活动,推动服务国家“走出去”,也越来越成为北京发展涉外法律服务的大势所趋。在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上,北京国际仲裁中心与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北京市律师协会与哈萨克斯坦法律顾问协会等机构之间达成了一系列深化合作、友好合作协议。

打造国际争议解决和法律服务新高地,是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北京承担的重大任务。

多年来持续努力的成果已开始显现。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韩映辉介绍,目前,9家律所境外分支机构覆盖了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多年努力,北京律师已能为国家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多领域、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支持。

北京市公证协会副会长王瑞林提到,协会已为数百家贸易、科技、能源、建筑、金融等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开发、投融资等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业务范围辐射“一带一路”沿线90%以上的国家。

“2022年,我们办理了涉外公证17余万件,同比增长7.5%,涉外公证业务在全部业务中的占比达到32.3%。”王瑞林说。

北京仲裁委员会秘书长姜丽丽介绍,2023年上半年,北仲已受理国际商事案件118件,案件量同比增长12.38%,总标的额28.28亿元,超1亿元的案件为8件。双方当事人均有境外主体的案件数为8件。国际案件审理保持高效,从立案到结案平均为230.8天,从组庭到结案平均为145.3天。

北京市司法局副局长马燕表示,北京聚焦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制定《首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发布《北京市百名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选拔培养包括涉外律师、仲裁员、公证员、司法鉴定人和法治岗位公务员在内的百名涉外法治人才,让他们熟知国内外法律、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业务,切实提升北京市法治人才在处理涉外案件中的能力,为首都涉外法治建设、服务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积极培养涉外法治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AK007)